調濕建材應用於住宅室內空間之性能預測與評估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Pro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Moisture Buffering Materials Applied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 葉 育君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

Abstract

近年來,符合當地氣候的永續建築設計,無論是國內外均已經受到建築設計者之重視。然而,永續建築設計除了能源效率外,居住者之健康與舒適度也必須被考慮。近年來,濕氣對室內環境所造成的問題,漸漸受到國際間的重視。相對濕度對於居住者有直接的影響。過低的濕度,不僅會使居住者的呼吸系統產生乾燥等不舒適感,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活性大的濕度範圍,容易使人感染生病,且低濕度也容易發生靜電現象。 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區,屬於高濕度地區,相當適合生物性汙染物生長。台灣建築物?隔絕掉外界環境所造成之噪音或空氣污染,?多建築物在設計建造時,建築設計者常認為提高建築物外殼之氣密性為設計時之必要考量,沒有設置良好之通風設備,於是一般台灣住宅容易因為室內悶熱,而導致黴菌及塵?等生物性汙染物滋生,除造成不衛生的室內環境,更直接影響居住者之身體健康。因此,如何改善國內住宅室內環境濕氣問題為一重要課題。 針對室內濕氣的控制問題,調濕建材的使用是一種有效的被動式控制手法,其原理是利用多孔質建材對於濕氣的吸放來緩和室內濕氣的變動。調濕建材的使用可有效抑制室內高濕度的出現頻率,提升室內空氣品質及居住者健康。 為了更有效確認調濕設計對黴菌滋生的控制,本研究以台灣典型住宅套房單元作為研究對象,模擬評估使用花旗松與側柏為調濕建材時,對於室內濕氣調節效果。研究首先以實驗求得材料熱濕物性,作為數值模擬參數。接著採用EnergyPlus軟體中的有效滲透深度法進行空間熱濕環境模擬。最後利用黴菌發芽預測模型,評估不同調濕建材使用面積量以及搭配不同換氣策略對降低生物性污染風險的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花旗松與側柏調濕建材設置於垂直牆面可達較佳之調濕效果,以容積70 m3之套房空間,設置調濕建材面積45 m2可達到最佳效果,再增加面積調濕性能增加不大。另外,將調濕建材水平設置於地板與天花板之效果比設置於垂直牆面差,故建議於室內裝修成本之考量下,可先以設置調濕建材於垂直牆面進行裝修。 而使用調濕建材搭配強制換氣之結果指出,日間的強制換氣量越大時,越能降低室內整體的相對濕度,在本研究模擬案例C-3之12 ACH可達到最佳調濕效能。然而對於5月份(梅雨季)之高濕度環境,建議於減少通風換氣量,以及設置主動式除濕策略,以維持室內相對濕度於舒適範圍內。 使用調濕建材搭配換氣也能有效降低黴菌發芽之風險,於夏季改善率最高可達94%,其次為秋季改善率達44%。春季與冬季雖較夏季秋季改善率低,但也可對室內黴菌發芽環境改善13%。且使用花旗松時夏季空調耗電量相較於無使用調濕建材降低了5 41 kWh,側柏降低了6 74 kWh,顯示使用調濕建材搭配通風換氣除了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降低黴菌孳生,更可達節能之效果。
Date of Award2015 May 19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Yaw-Shyan Tsay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