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係探討3D IC微凸塊在通電狀態之下,接點內部發生的材料反應。實驗共有四種不同結構的微凸塊,分別為TiCuCuNi/Sn1 8Ag/ ENEPIG、TiCuCuNi/Sn1 8Ag/OSP-Cu、TiCuCu/Sn1 8Ag/OSP-Cu、以及TiCuCu/Sn1 8Ag/ENEPIG,並於125℃的環境溫度施予電流密度1×104 A/cm2,通電24、100、200、300小時、以及測試至失效(566小時)。為了瞭解接點內部的材料反應與IMC在接點中的生成行為與分佈,接點先研磨拋光至最大截面之後,再從與最大截面垂直的方向研磨次截面。 實驗結果顯示,長時間通電後,伴隨凸塊底層金屬(Under bump metallization UBM)與/或基板金屬的消耗,大量IMC生成佔滿整個接點,並且於部份接點中產生孔洞(void)及裂縫(crack)。此外於TiCuCu/Sn1 8Ag/OSP-Cu結構中,觀察到明顯Cu6Sn5與Cu3Sn之間的轉換(transformation)現象,而Ag3Sn、微孔洞(microvoid)以及剩餘未反應完的Cu6Sn5聚集在接點中央區域,使得裂縫形成在該區域。另外截面分析顯示IMC並非均勻分佈於接點中,受到電流方向影響,IMC分佈於特定區域,因此有偏析(segregation)的現象。最終IMC的形成與缺陷的產生,導致接點電阻隨著通電時間增長而緩慢上升,通電最末階段,電阻急遽增加則可能是鋁導線處失效所導致。
Date of Award | 2014 Aug 20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Kwang-Lung Lin (Supervisor) |
---|
通電導致3D IC微凸塊結構之材料反應
巧紋, 陳. (Author). 2014 Aug 20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