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氧化氫/氫氧自由基及紫外光對微囊藻生長影響及細胞與毒素破壞之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Impact of Hydrogen Peroxide Hydroxyl Radical and UV-A Light on the Growth of Microcysis aeruginosa Cell Integrity and Microcystin Degradation
  • 蔡 孟松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為控制水庫藍綠菌及其有害代謝物,本研究擬開發光催化材料,並探討其應用於水庫,控制藍綠菌及破壞藻毒素及臭味物質之可行性。 研究中首先探討二氧化鈦固定化技術,包括以旋轉塗佈法、水熱法、共濺鍍法等進行製備二氧化鈦薄膜,並以自由基生成、二氧化鈦釋出風險及材料特性分析等因素,決定最佳化之二氧化鈦薄膜。其後,並以最佳化之二氧化鈦薄膜,結合紫外光及過氧化氫,進行藍綠菌及藻毒素之光催化氧化試驗、及藍綠菌抑制生長試驗。研究中以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為代表性藍綠菌,氧化實驗過程中,並分析細胞完整性、細胞活性、自由基濃度、過氧化氫殘餘濃度、微囊藻毒素濃度等,以掌握試驗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以二氧化鈦薄膜、UV搭配使用,可成為一自由基殺藻系統,成?產生10^(-15)M之自由基濃度,長期作用下對藻體進行破壞,然自由基濃度卻不足以在數小時內降解釋出之微囊藻毒素。若以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鈦薄膜/UVA或與UVA搭配使用,則呈現較佳之細胞破壞效果,且能有效降解微囊藻毒素,但二氧化鈦薄膜/過氧化氫/UV系統有過氧化氫大量消耗的現象,其一階降解常數約為無二氧化鈦薄膜催化時之8至9倍,進而使氫氧自由基產量驟降,顯示過氧化氫之消耗對本系統影響甚鉅。若控制二氧化鈦薄膜之放入時間與藻毒素大量釋出之時間重疊,對藻毒降解實驗效果更佳,顯示改變薄膜投入時間,能加強目標污染物之降解。 微囊藻抑制生長實驗顯示,系統中可產生低濃度(~10^(-16) M)氫氧自由基,系統在十六天內對微囊藻生長具抑制作用,並可使微囊藻毒降至世界衛生組織之建議值以下。該實驗亦發現微囊藻長期於UVA光照下,生長亦會受影響,比生長速率僅為控制組之1/3,其原因待後續進一部探討。 研究中藉Delayed Chick Watson Model及Delayed Hom Model兩個動力模式,分離過氧化氫與氫氧自由基對細胞破裂的影響;並以上述模式及藻毒素二階降解模式,模擬氧化試驗系統中藻細胞破裂及毒素破壞行為,結果顯示該二模式可有效模擬細胞破裂、及後續的總微囊藻毒素降解,可作為後續二氧化鈦薄膜/過氧化氫/UVA系統應用之參考。
Date of Award2017 Aug 9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Tsair-Fuh Lin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