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利用具低熔點之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 PCL),包覆止痛藥物利多卡因(lidocaine)和具光熱轉換效應之?硼化鑭奈米粒子(lanthanum hexaboride LaB6),製備出搖控驅動釋放型微針,評估其程式化經皮傳輸止痛藥物的可能性及臨床使用上之安全性。所製備之微針貼片(1?1 cm2)可包覆約1 58 ? 0 17 mg (n = 4)的利多卡因。微針內的LaB6粒子可在吸收近紅外光後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微針使其熔化(約50 ?C)而釋放出藥物。經體外及活體皮膚穿刺結果證實,穿刺深度可達500~600 ?m。在光照強度3 5 W/cm2下,連續照射808-nm雷射5分鐘,即可明顯驅動微針熔化以釋放藥物。微針所釋放之藥量可隨照光週期(3分鐘/週期)增加而成比例上升,平均每照光週期可釋放11 3 ? 2 3 ? (n = 4)之藥量,且能重覆地進行驅動釋放至少6次。藉由程式化設計施予不同照光時間(3、6與9分鐘),釋放藥量也可呈現梯度增加,證實本微針具備可依臨床須求,準確控制經皮給藥量之能力。臨床使用安全性評估,分為對皮膚的熱傷害與LaB6粒子於體內代謝情形探討;結果顯示,雷射作用於微針9分鐘與12分鐘,老鼠皮膚皆有明顯紅腫,而照射6分鐘的皮膚則和控制組(僅穿刺但不照光)無明顯差異,且微針穿刺後皮膚的微傷口亦能在12小時內完全癒合,顯示連續照光6分鐘並不會對皮膚造成明顯的熱傷害,皮膚仍可正常進行修復。當微針中的LaB6完全釋放至皮膚中後,皮膚照射近紅外光並無明顯升溫情形,且經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ICP-MS)分析證明,LaB6粒子在體內24小時後,幾乎已不存在於原穿刺部位或累積於特定器官中,可避免皮膚因曝露於近紅外光中所造成之不預期加熱情形,初步證明此搖控型微針使用上的安全性。
Date of Award | 2014 Sept 2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Mei-Chin Chen (Supervisor) |
---|
遙控驅動釋放型微針做為程式化經皮傳輸止痛藥物系統及其安全性評估
皓安, 詹. (Author). 2014 Sept 2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