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氣候變遷下短延時、強降雨之降雨型態,都市地區應一改過去以排洪為主之防洪手段,從而以都市總合治水思維回應都市洪患治理議題。因此本研究以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做為滯洪空間之策略出發,鎖定學校用地做為多目標使用之類別,探討其策略之下的利與弊,並採用經濟效益分析方法嘗試建立其成本效益評估架構,用以衡量該策略之可行性。有別於過去研究僅以財務分析角度探討滯洪績效的評估方式,本研究試圖從廣義的直接與間接成本和效益面著手,強調經濟效益分析方法之精神,將成本與效益面的內容擴及社會、環境與經濟面向做討論,以做為經濟效益分析之評估內容。其中包含了生態系統的互動關係,如滯洪空間所產生的固碳效益、水源涵養效益以及對於周遭土地價值的提升等,也加入了學校用地做為滯洪空間所應考慮的項目,多元的討論建構出成本與效益之指標架構。另外,對於學校用地做為多目標滯洪空間的合適性討論,本研究以文獻回顧方式綜整環境因子、工程技術面以及學校用地之特殊條件進行討論,歸納出適合做為多目標使用之關鍵因子,提供初步選址之原則與標準。而經過本研究之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使用學校用地多目標使用之策略,有助於減少成本面之負擔,並顯現出該策略下之滯洪空間除了滯洪效益外,有別於過去傳統單一?能式的滯洪池型態,對於環境生態構面的效益也有顯著的提升,因此,以學校用地做為多目標滯洪空間做為都市地區之洪水治理策略,可透過經濟效益評估方式檢驗,為舒緩都市水患並對環境有益之方式。
Date of Award | 2017 Aug 17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Hsueh-Sheng Chang (Supervisor) |
---|
都市地區利用學校用地多目標使用做為滯洪空間之效益評估—以臺南市安南區為例
筱庭, 黃. (Author). 2017 Aug 17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