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理環境於夏秋颱風之侵襲及秋冬東北季風豪雨短促且集中,淹水是最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之一,過去十年裡,由於極端天氣和土地利用變化,往往造成嚴重損害,人類進行各項建設都必須考慮是對於地表環境最小的干涉,並應該順應自然。綜合治水為謀求人?與水環境和諧共存為目標,以治水之工程方法及非工程方法作綜合考?,選擇多元性治水措施,使一個?域或一個地區的水患潛勢減至最低,以期河川環境永續維持。其實施方式含河川對策,即滯洪池設置、河道浚深、斷面拓寬等;流域對策,即雨水貯流、農塘於治蓄洪?能;軟體對策,即耐水性建築之獎勵、防洪資訊與體系等,本研究以設置貯流設施為綜合治水主要實施方式,藉由淹水危害評估建立防洪策略,減輕淹水於環境造成的影響。 都市地區規劃水利設施,與河川保護標準並無配合;莫拉克風災和凡那比風災造成後勁溪沿岸嚴重淹水;「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提出易淹水地區之地景生態環境改造規劃,都在思考如何使排水設施有效率、經濟的解決。本研究著重在淹水設施設置區位與水量容納量等兩大因素,評估貯留空間能力,首先建立後勁溪地區淹水網格資料,利用地文性淹排水模型計算出重現期五年、十年、二十五年和日雨量100mm、300mm、500mm、1000mm情境淹水潛勢圖了解不同降雨情境下淹水分布。其次模擬後勁溪流域之淹水路徑,由成果得知後勁溪流域是以外水為主要水體組成,除都市地區內水問題仍需考量外水成災。在綜合治水下之調適策略,則以現況土地使用為開放空間作滯洪模擬,分別計算單一網格和聯合網格處理淹水之成效。經由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單一開放空間在不同淹水深度時的淹水容納量並非皆與淹水深度成正比,而聯合開放空間之淹水容納量也呈現並非以量取勝,仍需經由淹水改善容積改善模擬情形決定。過去,淹水模型牽扯?多水文原理,至今仍為水利相關人士運用,鮮少都市計劃領域治水規畫參考,故本研究成果冀望為都市規劃者提供另一種角度淹水整治參考。
Date of Award | 2014 Feb 13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Han-Liang Lin (Supervisor) |
---|
都市貯流設施之區位與容量評估 高雄市後勁溪流域為實驗地區
孟儒, 蔡. (Author). 2014 Feb 13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