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電紡絲法噴覆銀前驅物/高分子複合電紡絲,再搭配後處理製程來製備銀網狀結構透明導電薄膜,銀前驅物為三氟醋酸銀(silver trifluoroacetate STA),高分子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而後處理有三種,分別為熱處理法(thermal treatment)、紫外光處理法(UV treatment)與無電鍍(electroless plating)銀法。 以熱處理法製備透明導電薄膜,加熱有兩階段,第一階段為100oC,促使纖維中銀奈米顆粒的熱還原,第二階段為500oC,引發了PMMA高分子的熱裂解與銀奈米顆粒的燒結。以熱處理製作之透明導電薄膜,穿透度與高分子濃度以及銀前驅物摻雜量有關,高分子濃度、銀前驅物摻雜量越低,穿透度越高;而片電阻與熱裂解氣氛以及銀前驅物摻雜量有關,在保護氣氛下、高銀前驅物摻雜時,可得較低的片電阻。當PMMA為15 wt%、Ag/PMMA重量比為0 7、氮氣氣氛下熱處理時,可得片電阻為1000 Ω/sq、穿透度63%的銀網狀結構透明導電薄膜。 以紫外光處理法製備透明導電薄膜,紫外光之照射不僅可光裂解PMMA,也可同時光還原纖維中的銀奈米顆粒並使其堆疊成一維導電路徑。以紫外光處理法製作之透明導電薄膜,片電阻與紫外光照射時間以及銀前驅物摻雜量有關,照射時間越短、摻雜量越低,穿透度越高;而片電阻亦與紫外光照射時間以及銀前驅物摻雜量有關,照射時間越長、摻雜量越高,片電阻越低。當PMMA濃度為15 wt%、Ag/PMMA重量比為0 5、照射時間為120分鐘時,可得片電阻500 Ω/sq、穿透度83 0%的銀網狀結構透明導電薄膜。此外本研究調查銀還原與PMMA裂解的機制,顯示銀奈米顆粒在極短的時間內還原於纖維中,並隨照射時間增加有集中於纖維中心的趨勢,亦發現短時間的紫外光照射即可使PMMA有效率的光裂解。 以無電鍍法製備透明導電薄膜,概念為在PMMA纖維表面無電鍍沉積銀薄膜,藉由可溶性基板的使用,改善無電鍍銀非選擇性沉積特性的影響,使銀顆粒僅生成於PMMA電紡絲表面,並藉由奈米銀晶種嵌於PMMA纖維表面的輔助,增進無電鍍銀沉積均勻性。最終可製備片電阻260 Ω/sq、穿透度為80 0%的的銀網狀結構透明導電薄膜。此薄膜承受一萬週期之反覆撓曲後,其片電阻值變化率僅60 5%,而經150℃、150小時與90℃、250小時的溫度測試,其前後片電阻值比例皆小於1 3。
Date of Award | 2016 Dec 13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In-Gann Chen (Supervisor) |
---|
電紡絲法製備銀奈米纖維網狀結構透明導電薄膜與特性研究
宏道, 陳. (Author). 2016 Dec 13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