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通過歷史文獻分析以及參與式觀察法的田野調查進行調研,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對「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1980年後的研究來分析「新型藏傳佛學院」的空間變化過程。並以此反映1980年後不斷變動的中國政治社會變遷。 20世紀60初到70年代末,中國發生一系列的運動,藏傳佛教受到打壓甚至毀滅,藏傳佛教的寺廟失去原有的?能,進行傳法的空間地下化,出現了「臨時傳法空間」。80年代開始,中共高層改革派上臺,隨著各地經濟宗教政策的逐步開放,各地的宗教呈現不同的復甦態勢,而以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為代表的寧瑪派是觀察這種復甦態勢的一個重要的案例。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是在1980年後成立的「新型藏傳佛學院」,其延續了文革時期的「臨時傳法空間」,又建立在新的地緣關係的土壤上。由於學院對於場所的「政治合法性」與「佛學合法性」的建構,對藏地不同教派的僧侶的引入,對覺姆、漢人的吸納等各方面的正確決策,短短十年內得以迅速發展。而這個階段,原本的臨時傳法空間也得以固化,並形成了藏傳佛學院的基本結構。這樣的基本結構在覺姆與漢人的進入下,出現了「性別空間」和「漢藏交融」的新的藏傳佛學院的空間結構。 1989年後,改革派的勢力受到壓制,保守派開始上臺,宗教問題日趨複雜。90年代,國家開始規範宗教的發展,1997-2008年期間,政府通過「點、線、面、關卡」的方式進行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空間限制。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為了尋求限制下的人員疏散與和平突破,進行「屬寺的轉移」。與此同時,傳統傳播媒介逐漸被互聯網取代,宗教市場經濟發展迅猛,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在與政府的博弈過程中藉助不斷變動的社會土壤通過「菩提學會」的空間形式進行隱秘地空間擴張,將五明佛學院的空間擴張到漢地,甚至傳播到海外。2008年之後,宗教政策開始放寬,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精英階層敏銳抓住這次契機,學院的空間再次迎來新一輪的擴張潮,不僅原有的木製建築開始被混凝土建築取代,還興建了不少商業建築,也進行多人合住模式的探索。
Date of Award | 2017 Feb 8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Ping-Sheng Wu (Supervisor) |
---|
1980年後「新型藏傳佛學院」的空間變化研究以色達五明佛學院為例(1980-2015)
瑞國, 黃. (Author). 2017 Feb 8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