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2年台灣兒童肥胖不平等之趨勢及影響因素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Trend and factors of income-related inequality in childhood obesity risk in Taiwan 2001-2012
  • 邱 資芸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背景與目的:已知西方國家中兒童肥胖與社經位置多為負相關,即低社經位置兒童肥胖情形較高社經位置兒童高;回顧國內少數相關研究,卻發現國內兒童肥胖與社經位置關係的結果無一致相關性。又鑒於台灣近年來除經濟發展,亦面臨著飲食日漸西化,速食、外食及含糖飲料攝取頻率增加,活動也趨於靜態的轉變。在這般環境轉變下,是否會影響了我國兒童肥胖與社經位置的關係,也進而導致不易確定兩者間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欲透過2001年、2005年與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及201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共四個國家型橫斷性調查資料,探討國內近12年來兒童肥胖不平等嚴重程度、變化趨勢及當中肥胖危險因子對肥胖不平等的影響。 方法:以6至11歲兒童為研究對象,以家戶所得為主要社經位置指標,使用集中指數(concentration index C)將兒童肥胖不平等程度予以量化,以了解兒童肥胖不平等嚴重程度與變化。此外藉由分解分析(decomposition analysis)將各調查所得兒童肥胖集中指數進行解構,以了解各類肥胖危險因子對肥胖不平等的影響。 結果:本研究樣本數依資料庫年代先後排序分別是2057人、2276人、2069人及955人。12年來兒童肥胖率維持在12%左右,並無明顯變化。然而從集中指數發現兒童肥胖自2001年即存在著偏貧(pro-poor)不平等現象,整體肥胖偏貧不平等呈現持平後轉趨嚴重的變化,男女童肥胖不平等程度的變化模式並不同。而從分解分析結果,發現各調查中各類因子對於肥胖不平等的貢獻程度變化情形不同,男女童間亦有差異。但整體可看出父母教育程度是構成兒童肥胖偏貧不平等主要的因子,其貢獻程度有增長的趨勢;其次因子是居住地區及靜態活動;至於家戶所得本身是趨緩肥胖偏貧的主要因子。兒童本身的飲食行為對於肥胖不平等僅佔少部分的影響。 結論: 我國兒童肥胖具有偏貧不平等的情形,且嚴重程度整體上在近12年呈現持平後轉趨嚴重的變化。經由分解分析,發現父母教育程度、居住地區、靜態活動和家戶所得是影響兒童肥胖不平等的主要因子。因此建議未來在改善兒童肥胖不平等問題上,可針對所得較低的家庭及高中職教育程度的父母進行衛教,以預防其兒童肥胖的機會;此外加強營造東部兒童肥胖防治的友善環境,以及鼓勵兒童從事動態活動以減少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等靜態活動的時間。
Date of Award2015 Feb 13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Liang-Yi Wa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