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規模6 4甲仙地震,其震源深度達22 6公里,此地震之震源深度較台灣西南部發震深度深,也較一般推斷的滑脫面斷層為深,震源所在的環境相較於上部地殼之淺源地震較為黏性且塑性。因此甲仙地震提供了我們研究台灣西南部深部構造的機會及探討震後變形之機制。藉由101個連續站的GPS資料,計算此地震事件之同震及震後位移,以斷層錯位模型及均勻應力降模型進行反演,得此次地震之斷層幾何,主要滑移深度在17到22公里處,最大滑移量約為137 1 mm。由GPS每日解之時間序列分析觀察到,甲仙地震震央西半部32公里內之連續站記錄到了較大的同震位移量呈240°到360°的扇形分布,於同震位移量較為大的連續站之時間序列上可觀察到顯著之非線性區段,其非線性段時間之持續約15天至6個月不等,而非線性區段反應了地表受甲仙地震之震後效應影響。經模型反演,得此震後效應受一般所認知之原同震面震後滑移亦或黏彈性鬆弛效應之影響極小,並在假定與同震相同之斷層幾何下,得不到震後位移擬合的趨勢,因此假定造成甲仙地震震後位移變化之斷層面與同震不同,經反演得到造成震後位移之斷層幾何參數,其傾角較同震之斷層幾何為緩,主要滑移深度在9到13公里之間,最大滑移量22 2 mm。甲仙地震之震後位移為受地震之同震應力影響,誘發了淺部較緩斷層面產生震後無震滑移的結果。
Date of Award | 2014 Sept 1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Ruey-Juin Rau (Supervisor) |
---|
2010年ML6 4臺灣甲仙地震之同震及震後變形研究
佩京, 蔡. (Author). 2014 Sept 1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