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輔助傳統木構造修復設計之可行性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BIM-Assisted Traditional Wooden Building Conservation Design
  • 林 玫君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本研究的目標乃是輔助歷史建築(Historic Buildings)修復設計之設計端與施工端能即時與順暢的溝通,強化建築資訊連結之可視化及簡易化,同時確保傳達的準確性與即時性,才能降低修復前後的誤差值並提升完成品質,延續歷史建築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 LC),未來對於建築教育與?位典藏也有相當的貢獻。在歷史建築之保存可能因時間性的環境因素與人為修復的優劣導致不同程度的影響,現今的修復方法與流程也因數位工具的發展與台灣審查制度之改變而更為複雜與耗時,匠師的傳統修復語言已經無法符合需求,必須提升設計、施作、維護、管理各專業的溝通,並確保修復的品質。 本研究以台灣傳統木構造為建築修復研究對象,探討台灣傳統建築的修復問題及在地化現場施工者與設計者溝通的問題包含(1)幾何與非幾何記錄不是在相同資訊平台下整合,易造成重複性儲存或遺漏甚至資訊不同步等聯繫問題、(2)多重人員協同合作與管理整合問題、(3)隱蔽處問題導致工期延宕、(4)拆解組構過程施工不當造成構件損毀或二次補強。這些問題凸顯設計與施作流程中各專業合作上有形或無形的資訊有銜接上的不足與溝通即時性不夠,導致工期延長與修復品質的不確定性。 關於數位技術應用於歷史建築的研究上,BIM模型需要精準的3D幾何表面模型的逆向現況重建。國內外已有?多利用三維掃描的點雲資訊結合3D資訊建模等研究,因此本文將著重於BIM 技術在台灣傳統木構造建築模型建置完成後之修復添加資訊的可行性研究,以台灣台南市麻豆護濟宮為例,研究透過數位建模、記錄建築構件的形式、劣化、拆架過程等資訊,提供修復專案元件的史料,並可進行元件資訊的更新,再回饋至修復專案中。重點在於重新探討(1) BIM導入歷史建築修復流程之差異與優勢、(2)在地性的構造編碼形式與資料庫欄位建置的關係、(3)木構造的資料結構性分類,進而建立一個歷史建築參數化資訊模型庫,提供日後歷史建築修復的準確參考資訊。 本研究提出木構造修復流程之數位資訊化的可行性研究,開發一個修復保存外掛系統(Conserve-Compass)結合現場數位工具,主要是針對台灣建築修復流程提供另一種序列性的介面參考模版,資訊透過雲端快速轉換、更新與傳遞,整合應用於BIM平台。最終將於實際現場觀察之分析,進行狀況劇本模擬,清楚說明外掛系統與行動裝置之?能與現實中使用上的幫助。輔助設計端完整掌握工程項目,提升施作流程上有效的溝通與確保資訊的完整性,達到立即性與可及性的效益,未來將是一個可以再循環利用的BIM歷史建築資訊模型。
Date of Award2016 Jul 6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Taysheng Je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