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探討我國初次上市(櫃)公司採詢價圈購方式下,承銷價格、折價幅度與掛牌後價格間之差距,進而可能圖利特定人之可能性。過去文獻探討承銷商與發行公司低估承銷價格,主要是因為發行公司、承銷商及投資人彼此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Baron 1982;Welch 1989;Rock 1986)及展望理論(Loughran and Ritter 2002;Rittre 1996),因此為了吸引與補償資訊處於劣勢的投資者,或是為了補償新上市公司股票未來價值的不確定性而採取低估承銷價格之方式。反之當承銷價高估時,知情投資人會放棄認購,不知情投資人則參與認購而必須承擔逆選擇之代價,長期之下不知情投資人將因缺乏資訊認購高估之IPO股份遭受損失(Rock 1986)。 過去研究大多採用多元迴歸分析去探討整體初次上市(櫃)公司之承銷價格決定因素及折價幅度,故本研究改採用個案實證研究分析方式進行比較分析,以民國95年至103年,台灣資本市場之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承銷方式分別採用詢價圈購及競價拍賣之各三間公司,並為減少產業不同之影響而選用同一產業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承銷價格訂定方式及折價幅度是否異常。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採詢價圈購或競價拍賣方式之公司,承銷價格確實有低估之現象,與過去文獻一致,僅有採競價拍賣之正德公司有高估承銷價格之跡象。在比較分析承銷價格之訂定過程中,認為採樣同業的選擇與興櫃市場之價格是有可能受到人為選擇之影響而操弄。本文建議我國證?主管機關應對承銷商與發行公司議定之承銷價格之過程,應盡到把關之?能,如審視採樣同業之依據是否合理、採用興櫃價格時應打合理之折數,此建議並非干涉承銷價格之訂定,而是避免承銷商採用不合理之項目進而影響承銷價之訂定。
Date of Award | 2016 Jan 20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Chaur-Shiuh Young (Supervisor) |
---|
IPO詢價圈購與利益輸送之關聯性探討-以航運業為例
俐瑩, 李. (Author). 2016 Jan 20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