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專案
機構檔案
組織簡介
本系為了提升國內外學術競爭力,因應科技整合之新趨勢,於民國九十二年由原系名「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學系」更改為「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以新的專業課程配合各領域的需求,給予學生跨領域的訓練。在跨領域教學與科技整合下,系名的變更不僅可以維持原有的特色,亦可以促進各不同領域的整合,發揮整體性研究的成效。
就歷史淵源來看,本系於民國五十九年成立「造船工程學系」,而於民國六十五年奉教育部令更名為「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學系」,以配合國家需要,培養訓練造船及船舶機械人才,促進我國造船及船舶機械工業之發展為目的。民國六十八年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為了促進我國漁業的發展,增加漁民的收益,乃於本校附設「漁船及船舶機械研究中心」,以本系的師資及設備從事有關於漁船最佳船型及船舶機械省力化自動化方面之研究。於民國七十九年成立「造船工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八十二年成立博士班,而於民國八十三年奉教育部核准將「造船工程研究所」更名為「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研究所」。民國九十二年研究所亦隨系名更改而成為目前的新系名。
指紋
查看啟用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的研究主題。這些主題標籤來自此機構會員的作品。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過去五年中的合作和熱門研究領域
國家/地區層面的近期外部共同作業。按一下圓點深入探索詳細資料,或
概要
專案
- 477 已完成
-
Novel real-time structured light 3D scanning technique for powder bed state and recoater wear analysis in powder bed fusion
Liu, J. R. & Chiang, P. J., 2025 1月 15, 於: Measuremen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easurement Confederation. 239, 115463.研究成果: Article › 同行評審
-
Thermal impact of integrated bore cooling with impinging jets and turbulators in rotating shaft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otor
Woei Chang, S. & Ling Cai, W., 2025 1月, 於: Therm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57, 103164.研究成果: Article › 同行評審
-
Adaptive Event-Triggered Fast Finite-Time Stabilization of High-Order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glev Systems
Sun, Z. Y., Zhou, C., Wen, C. & Chen, C. C., 2024 3月 1, 於: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54, 3, p. 1537-1546 10 p.研究成果: Article › 同行評審
10 引文 斯高帕斯(Scopus)
學生論文
-
-
-
A Design Problem in Estimating the Optimum Shape of the Plate-Pin-Fin Heat Sink with Perforated Pins and Splitters
作者: 圓睿, 黃., 2020監督員: Huang, C. (Supervisor)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