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文人群體與「北洋遺民」假說 ──梁鴻志《爰居閣詩注》與李宣倜《秋聲集》、《歲朝唱和集》研究

研究計畫: Research project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本計劃立基於一組現象與一個方法。現象顯示北洋文人群體在近代歷史中的獨特位置。首先是偽府組織成員中,出身前北洋政府系統的官員占了絕大多數。其次是1928年北洋政府覆滅前後,有此背景的官員,常於詩詞書寫中表現出遺民性的情感(或修辭)。另外,由日人土屋久泰擔任主編的中日漢詩雜誌《東華》中,將北洋背景詩人詞家的作品,大量置於每期刊物之前(直至中日戰爭後,方調動位置,以海外作家專欄形式刊登)。  北洋文人是一群被遮蔽的群體,被「軍閥亂政」的歷史敘事所掩蓋。本計畫觀察到這些文本中存在的遺民情感與獨特的文化認同,因此大膽提出一個假說:即所謂的「北洋遺民」論。在沒有朝代替換,更缺乏國土淪亡的情形下,這樣的遺民要如何展演其存在。本計畫以「北洋遺民」假說為方法,透過研究北洋文人群體的詩文詞之表現與論述,驗證「北洋遺民」一說能否成立,並試為「遺民文學」更新定義。  計畫將從三種不同類型的文本切入,三管齊下,以深化此議題的研究:  一是個人別集研究。北洋安福系梁鴻志所著《爰居閣詩》,並搭配《爰居閣詩注》進行今典、古典的交互詮釋。此作品提供歷時性的線索,以見一北洋文人在北洋政府執政時、北洋政府成立及覆滅的前與後,其生命情境與政治認同。  二是唱和集及唱和群體研究。北洋政府文威將軍李宣倜,於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在京主盟唱和,並勒為《歲朝唱和集》與《秋聲集》。換言之,此北洋覆滅之際的特殊時間點,提供北洋文人唱和的契機,此中諸家對所屬政府淪亡之態度亦耐人尋味。  三是漢詩期刊的分析。探討一份由日人土屋久泰主編之中日漢詩月刊《東華》。該刊持續兩百餘期,但其成立的時間點卻是在北洋政府覆滅前後。所錄非日籍詩人中,亦多有出身北洋系統之文人。從一個外國勢力的角度來看北洋文人群體的詩文交遊脈絡,甚至觀察北洋政府覆滅後的文人社群網絡及其詩文傳播,皆別具意義。"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08-012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