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義滅親」理論與案例考察

研究計畫: Research project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大義滅親」一詞源出《左傳》,指稱個人之親情倫理與公共利益衝突時,親情倫理價值應當退位而優先保護公共利益。但在《論語》、《孟子》這些核心儒家經典中,孔孟更多時候強調「親親尊尊」及「父子相隱」理念,並未正面提倡「大義滅親」,也因此原始儒家思想是否確實主張「大義滅親」?後世儒家又如何看待及實踐「大義滅親」?乃成本計畫主要研究課題。在研究時間斷限上,上起先秦、下迄明清,考察儒家代表人物及文獻相關記載,通過歷史線性考察,觀察不同時期儒家主張的異同。在研究範疇上,主要分成「理論建構」與「個案分析」兩部分,一方面通過理論檢視儒家倫理內涵,分析特點並給予評價;一方面通過個案研究,檢視「大義滅親」之理論與實踐有無落差?若有,則原因又系為何?並以個案作為理論之補充、修正乃至變更依據。最後,在研究價值方面,「大義滅親」與「親親相隱」、「孝子復仇」同屬儒家倫理學三大難題,主要處理「個人道德義務」與「公共道德義務」衝突之行動抉擇。後兩者都已累積豐富研究成果,唯獨探討「大義滅親」者甚少,本計畫重點之一即是彌補這塊空缺,進而檢視儒家倫理否具備現代合理性與實踐可能,體現出儒家思想「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特質所在。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08-0121-07-31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