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目前學生出題教研成果豐碩,然已有研究多採用「自由學生出題」類型,而少數涉及「非自由學生出題」類型(即結構或半結構類型,如近年廣受國際評比與教育現場學習評量採用的題組題)之研究皆侷限於數學領域的運用。有鑑於學生題組出題的學習潛能至今尚少為學者探究,目前尚無可支援學生題組出題的學習系統,以及不同結構程度學生出題各有其優勢,本三年期計畫旨在建置一個能支援不同結構程度並能促發深度學習的網路學生出題學習系統,評估其有用性與學習潛能,並建立實證效益基礎。在此目的下,第一年擬完成三大工作項目:一、建置一個能支援不同結構程度(含問題類型、情境呈現形式與工作任務特質三向度)的網路學生出題學習系統;二、進行一對一形成性評鑑,以確認系統的可用性;三、發展不同結構程度學生出題融入教學的有效設計與成果評鑑指標,並進行學習潛能的評鑑研究。第二年鎖定不同結構程度下「問題類型」與「情境呈現形式」兩向度,在認知精緻化理論基礎上,探討一、「網路自由學生出題」與「網路學生題組出題」在學習成就、精緻化策略、出題表現與知識建構等學習效果差異;二、上列研究問題在文字與圖表形式情境呈現的外在效度。第三年鎖定不同結構程度下「工作任務特質」與「情境呈現形式」兩向度,在鷹架理論與認知負荷理論支持「提供支援」以及自我決定論與動機理論支持「提供自由度」的兩對立觀點上,探究一、學生題組出題不同工作任務特質(特定情境與問題設定與否;可否編修)對學習成就、認知負荷、出題表現、學習動機與學習經驗滿意度等學習成效影響;二、文字與圖表形式情境呈現的外在效度。第一年,在彈性、認知與後設認知支持三大指導原則下,建置完成的系統功能與設計將先由國高中小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分就社會與科學兩大學習領域進行18場次一對一形成性評鑑與可用性評估,再經實地研究進行九種不同結構程度網路學生出題策略的學習潛能觀感比較分析。第二年與第三年採前後測準實驗研究法,配合教師教學進行不同結構程度之特定網路學習活動學習成效比較。經由成就測驗、信效度俱全問卷與學生網路實作成品,進行內容分析以及量化資料分析。此外,經實驗組中歷經不同結構程度學生出題活動學生的開放性問卷,進一步瞭解不同活動組別設計對參與學員感知學習有用性、容易性與偏好等個人觀感與原因覺察。上列採集資料將以單一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卡方檢定、內容分析以及持續比較法等方法分析之。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1-08-01 → 22-07-31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