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本文以當代普濟殿廟境再認定的過程,探討宗教信仰面向的「社會文化環境—實質環境」變遷。其中,廟方管理委員會的角色扮演了積極的角色。魚塭改為建地且形成新聚落的實質環境變遷構成普濟殿再次認定北方廟境的動機,普濟殿也確實地透過各種貞定物及儀式宣示其廟境領域。但更關鍵的驅動力,來自於改變了廟務管理模式的社會文化因素,也就是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及其統籌廟務的方式。該運作模式一方面使普濟殿「神力廣披」,成為一個影響力超越傳統廟境領域,信仰圈跨越了地方縣市的信仰中心。另一方面,廟方與原居民的互動也產生了變化。 居民改變了參與廟方活動的方式,但「角頭」,作為一個指涉生活空間中公共領域的概念,仍然深植在其認知中。對原居民來說,從以廟埕為中心、積極動員參與廟務轉變為以角頭為重心、改以個人而非社群動員形式參與廟方活動。角頭在當代已經不是一個積極在信仰上動員居民的社群基礎,但居民的生活與角頭及其背後的傳統空間紋理是緊密連結的。 在廟方和居民之間,變化是雙向的,廟方廟務運作形式及廟境之認定,與居民參與廟務之形式及對於廟境之認知,兩者是處於不斷透過互動而發生變化的過程。其次,變化是相對表層的,在更深層的社會結構的部分,宗教及信仰的基礎並未改變,角頭深植在居民的生活中,是公共領域的一部分,而廟境仍然是宗教社群影響力的實質空間領域。 上述內容,構成了宗教信仰的面向上,臺南市社會文化-都市空間「連續、重層」的表現。「廟方、廟境宗教領域認定、都市計畫構成界線;居民、角頭公共領域認知、傳統紋理中的生活」,與既有對於社會經濟面向的研究「公部門及有力者、新式經濟活動、都市計畫及經濟建設;市井、維生經濟活動、傳統紋理之街衖」,是長期研究中對台南市該都市聚落所提出「連續且重層」的認識觀點在不同面向上的表現。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5-08-01 → 16-07-31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