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在臨床面談中的非口語表達行為與人際關係認知

瑋云 許, Ling-Yi Lin, Po-See Chen, 劉 怡佳, 蘇 玟禎, 陳 高欽, Pai-Chuan Huang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目的:思覺失調症為心理疾患中盛行率極高的一個疾病,常伴隨社交功能之障礙。已有研究顯示此族群的非口語表達行為有不同於常人之傾向,此行為表現可能與人際關係建立、人際互動網絡維持等社會成果(social outcomes)相關。思覺失調症過去文獻相對較少探討非口語表達行為,而且許多研究採用實驗室情境。故本研究於臨床面談下錄影思覺失調症個案,將非口語行為進行客觀評量,然後比較在不同話題下的差異,並探討個案與治療師、個案與旁觀者對於會談中之治療性關係狀態評價上的認知同意度與差異。方法:本研究採方便取樣,以接受復健中之慢性思覺失調症個案28名為研究對象。個案與熟識之職能治療師會談並錄影,引導個案分享近期負面與正面生活經驗;個案與會談者於會談後填寫人際關係印象之評量。會談之影片透過切片方法(thin-slices methodology)取得每個個案負面與正面話題下之代表性片段各20秒;3位研究人員則根據代表性影片,將非口語行為做量性評量;6位招募之大學生根據代表性片段,對個案在正面與負面話題下的治療性關係進行量性評量。研究假設為:(1)個案於分享正向話題和負向話題時之非口語行為表現有顯著不同;(2)個案與治療師彼此關係好壞的認知同意度達中度正相關;(3)個案與陌生旁觀者對於關係好壞的認知同意度僅達低度正相關;(4)個案與治療師的關係認知無顯著差異;個案與旁觀者的關係認知有顯著差異。所收資料進行描述性、皮爾森相關、係數配對t檢定統計。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在正向話題情境下,除臉上半部動作與非溝通類表達外,非口語行為外顯程度顯著高於負向話題情境。關係印象同意度上,個案自評與治療師評之關係達高度正相關;自評與旁觀者評之分數則未達顯著相關;自評之關係分數顯著大於與旁觀者評之分數。結論:此研究結果顯示,未來於臨床應用或研究中需注意不同話題情境下,個案可能會有不同之非口語行為。個案與不熟識之旁觀者,在人際印象看法上較難達到共識。此類之證據未來可用來回饋個案,提升其人際互動的自覺以及作為訓練之內容;也可衛教臨床工作者與社會大眾,降低汙名化。
貢獻的翻譯標題Non-verbally Expressive Behaviors of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Perceived Rapport during a Clinical Interview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101-116
期刊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 Journal of Taiwan Occupational Therap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5
發行號2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19 12月 31

指紋

深入研究「思覺失調症在臨床面談中的非口語表達行為與人際關係認知」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