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肇的假名論與指涉的不可測度說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旨於探究僧肇的語言哲學觀點。作者將說明僧肇語言觀的基礎乃是他的假名理論,此理論的內涵在於揭露語言與其指涉的不對當以及語言的功能與限制。作者分別從「名實無當」、「此彼莫定乎一名」與「語應無方」來論述僧肇的假名理論,發現其與蒯因之指涉的不可測度說具有理論的相似性。依據本文的結論,僧肇的假名理論乃基於《般若經》的空、無所得以及中觀哲學的二諦論而成立。在世俗諦上,僧肇仍然承認語言在約定脈絡的暫時語意。據此,僧肇的假名理論與指涉的不可測度說的理論相似性與差異性可從經驗論、自然主義以及行為主義的視角論之。此外,僧肇的假名理論亦適用在理解第一義諦的動態歷程,但此時的語言僅作為過渡的工具,當終極真理朗現,語言則須退居世俗諦,此乃僧肇所謂「真境無言」之意義。這也是僧肇假名理論與指涉的不可測度說的不同之處。
貢獻的翻譯標題Sengzhao's Theory of Provisional Designation (jiam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Inscrutability of Reference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105-127
頁數23
期刊東吳哲學學報 = Soochow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發行號32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15 8月

指紋

深入研究「憎肇的假名論與指涉的不可測度說」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