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貢李逢時的科舉進路與仕紳意識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清代噶瑪蘭詩人李逢時擁有拔貢的功名,在取得拔貢的過程中,李逢時曾經到過臺南府城及省會福州。期間還短暫從事臺灣官員的幕僚工作,例如科考閱卷、調解地方紛爭等,但其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故鄉噶瑪蘭。李逢時的一生行跡,大致也可以從《泰階詩稿》中得到概括認識。李逢時在故鄉所待的時間較久,靜觀自得,對於晚清噶瑪蘭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勢有比較深刻的描寫。擁有拔貢功名後晉升上層仕紳階層,李逢時也與當時的廳通判、縣丞、巡檢等基層守土官有比較多的往還酬唱。擁有地方仕紳的身分,在晚清噶瑪蘭頻繁的分類械鬥,他也牽涉其中。李逢時與清代其他臺灣詩人陳維英、陳肇興等等一樣,在擁有功名前或擁有了功名後,便在鄉梓設帳授徒,從事舌耕的生活。生活就算不能致富,但是經濟條件絕對高於一般人。尤其擁有的功名等級愈高,靠著仕紳特權而產生的利益也愈大。這些都是因為他們擁有功名後,清帝國給予這些仕紳的權利與權力。所以,想要更清楚瞭解這些詩人詩作中的特殊而細緻的感受及情緒,對於他們的身分地位,也就要有更清楚的認識。本文便從李逢時的拔貢身分地位入手,探討他何以棄官不就,如何以詩名世,又如何以仕紳身分以詩作關懷家鄉噶瑪蘭地區。
貢獻的翻譯標題On Li Feng-shi's scholar-gentry position and poetry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57-87
頁數31
期刊臺陽文史研究 = Taiyang Studi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發行號9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24 1月

指紋

深入研究「拔貢李逢時的科舉進路與仕紳意識」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