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清初渡日華僧高泉性潡《釋門孝傳》初探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長期以來,學界對江戶時代孝親文化之研究,每每著眼於儒者一方的討論,本文嘗試就晚明渡日華僧高泉性潡所著《釋門孝傳》(1666-1688)之梳理,以佛教的立場另闢蹊徑,一探江戶時代前期紛呈的孝文化面容。本文分別從高泉孝親觀的形成、文本變異、創作手法,與該書對後世孝僧作品產生的影響四個層面,來說明高泉隱藏於《釋門孝傳》背後的護教衍法意圖。先是討論其在福州古黃檗時期,如何在受業師隆宓的殷殷化導之下,學習世俗家庭中的孝親行為,形成敬師、知恩乃至報恩意識,並將之轉化落實在佛門的大孝思想中。再討論高泉東渡日域後,面臨江戶禪林與儒者間的交鋒,如何通過對明代高僧蓮池袾宏《緇門崇行錄》的仿擬續書,及五山國師虎關師鍊《元亨釋書》的閱讀經驗,完成兼具中日兩國孝僧行誼的《釋門孝傳》,以作為回應外道的護法言論。其中,出於高泉之手的若干檗宗孝僧故實,刻意寫下今人今事,反映作者以史衍法的願望。最後,《釋門孝傳》的成立不僅為江戶初期的僧俗兩道提供一種孝傳的創作範式,同時由於該書的流行,或許也影響《緇門崇行錄》在日傳播與閱讀之可能。
貢獻的翻譯標題A Chinese Buddhist Master Abroad: Gaoquan Xindun and Shakumon Kōden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211-250
頁數40
期刊漢學研究 = Chinese Studies
38
發行號3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20 9月

指紋

深入研究「晚明清初渡日華僧高泉性潡《釋門孝傳》初探」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