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討論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釋《左傳》魯隱公至魯僖公時期六則有待商榷字詞,
計有「季年」、「征伐以討其不然」、「不以阻隘」、「薄而觀之」、「獻狀」、「鄉役之三月」。一、「季年」專指某位國君在位最末年,非泛指最後一段時間。二、「征伐以討其不然」之「不然」有「不如此」義,「征伐以討其不然」指可征伐不遵「會」、「朝」之「禮」之諸侯。三、「不以阻隘」之「阻」、「隘」於傳文相對舉,故仍應從《春秋左傳集解》釋為同義詞。四、「薄而觀之」之「薄」仍應釋為「迫」,表現曹共公欲詳觀重耳駢脅而無禮之狀。五、「獻狀」之「獻」當讀為《說文解字》之「𤅊」,即典籍所見「讞」,有議罪、辨別是非之意。「獻狀」乃如《國語.晉語四》「誅觀狀」,謂議曹共公觀駢脅之罪。六、「鄉役之三月」之「三月」,依《左傳》「某公之某年」、「謚號之某年」句法與僖公二十八年《春秋經》、《左傳》記載,「三月」當為序數,釋為魯僖公二十八年(632B.C.)三月。
計有「季年」、「征伐以討其不然」、「不以阻隘」、「薄而觀之」、「獻狀」、「鄉役之三月」。一、「季年」專指某位國君在位最末年,非泛指最後一段時間。二、「征伐以討其不然」之「不然」有「不如此」義,「征伐以討其不然」指可征伐不遵「會」、「朝」之「禮」之諸侯。三、「不以阻隘」之「阻」、「隘」於傳文相對舉,故仍應從《春秋左傳集解》釋為同義詞。四、「薄而觀之」之「薄」仍應釋為「迫」,表現曹共公欲詳觀重耳駢脅而無禮之狀。五、「獻狀」之「獻」當讀為《說文解字》之「𤅊」,即典籍所見「讞」,有議罪、辨別是非之意。「獻狀」乃如《國語.晉語四》「誅觀狀」,謂議曹共公觀駢脅之罪。六、「鄉役之三月」之「三月」,依《左傳》「某公之某年」、「謚號之某年」句法與僖公二十八年《春秋經》、《左傳》記載,「三月」當為序數,釋為魯僖公二十八年(632B.C.)三月。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39-56 |
期刊 | 人文研究學報 = Journal of Humanistic Studies |
發行號 | 55 |
DOIs |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2021 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