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莫拉克災後,政府將大社、瑪家和好茶三個部落集體遷移到瑪家農場,在這個面積約30公頃的地方,共有三個部落、近五百戶人口居住,是目前原住民人口最多的集合村落。本文擬以瑪家農場的遷村為例,嘗試從局內人角度檢視這場遷村,探討族群與部落衝突、災難與社會的脆弱性,並從族人的語意中解讀這個集體行動在文化中的意義。本文以這次受災最為嚴重的古茶波安(好茶)部落為例子,探討他們在遷村過程中與國家官署之間的權力拉扯,剖析在災難歸因與咎責中被忽略的社會脆弱性問題。同時藉由災難現場的考察,討論家園、部落、傳統領域對這些族人的象徵意義,以及為什麼遷村與永久屋政策,會遭受族人強烈的反對和批判?災難過後,族人如何迅速從災難中組織、動員、彼此召喚來恢復他們的生活。當中是什麼樣的動能,支撐他們從災難中復原?本研究發現,好茶遷村的悲劇,來自於當初政府對現代化的浪漫想像及錯誤決策,導致一連串的社會和文化變遷,不僅社區逐漸解體,文化系統也面臨傳承的困難。莫拉克災後的重建政策,刻正複製從前的錯誤想法,以為只要提供安全的住居環境即可。本研究認為政府應該檢討遷村的模式,審慎面對遷村地所帶來包括土地、文化、教育、生計等問題,並長期的關懷和投入資源,幫助遷村的部落建立文化再發展的基地。
貢獻的翻譯標題Disaster, Relocation and Vulnerability: The Case Study of Kucapungane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51-92
頁數42
期刊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0
發行號1
DOIs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12

指紋

深入研究「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