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乃就1872至1873年間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利用琉球人在臺灣南部「番地」遭殺害一事,提出「番地無主論」主張的形成,乃至運用等一連串過程所進行的實證考察;同時也對過程中重要相關議題,例如,美國的影響、副島身分、軍艦派遣,及「番地」問題交涉遲延等,進行再檢討。其結果大致可歸納如下:1.副島的臺灣「番地」認知,最初是基於外務省的臺灣資料調查,認為「番地」非清國所有,最後在5號意見書中,從國際法角度明確主張「番地」乃「無主之地」的「番地無主論」。2.美國方面對於副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由直接對臺灣「番地」出兵改為對清外交交涉,及激發其占領「番地」的企圖心。3.從副島對「番地無主論」的堅持,可以看出他對於占領臺灣「番地」所具有的強烈企圖心與對外擴張性格。4.特命全權大使的任命、軍艦的派遣等,皆有其外交慣例及實務上的需要,不能僅以政府與副島間的對抗關係來說明。5.避免琉球問題的爭議與「番地無主論」是副島在北京交涉時的兩大策略。藉由上述檢討結果,除了更清楚、完整地闡明副島的對外擴張性格外,同時也進一步釐清相關的重要政治、外交議題,為牡丹社事件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觀點。
貢獻的翻譯標題 | The Investigation on Foreign Policies Proposed by Soejima Taneomi from 1872 to 1873: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atement on "Terra Nullius in Taiwanese Aboriginal Area"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頁(從 - 到) | 59-116 |
頁數 | 58 |
期刊 | 思與言 = Thought and Words :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卷 | 58 |
發行號 | 1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2020 3月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