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書於貞觀5年的《群書治要》,是由魏徵、虞世南、褚亮與蕭德言等人所負責編撰完成的。受到傳播與接受的影響,加上編撰型態的標籤化認知,導致《群書治要》失去應有的關注,掩蓋了內在的精彩。然而唐太宗下令編撰與魏徵主導執行,兩人的地位和意圖實在很難讓人忽視《群書治要》所蘊含的價值與意義。筆者認為被歸為類書的《群書治要》,實質上具有「以編代作」的性質,存有貞觀時期的思維內涵與特色。本文延續《群書治要》存在主題式關懷的觀點,深入探究「牧民」、「戢兵」與「法制」三大焦點議題。論述的方法將大量取證於詳實紀錄貞觀事蹟的《貞觀政要》,用以彰顯《群書治要》具有「以編代作」的種種相關理據。誠如《論語》所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論政大法。三大焦點議題正相應於踐行儒家仁義的為政之道,而由本末、始終、源流來看,實統攝於對「民」的思考,故以「牧民之道」概括而論述之。透過「牧民之道」的探究,將可見到貞觀時期人民主體的挺立,以及關注人民視角上的變化。
貢獻的翻譯標題 | Qun Shu Zhi Yao and Prosperity of Zhenguan: ''Theory of Governing the People'' as Example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頁(從 - 到) | 115-154 |
期刊 | 成大中文學報 =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卷 | 68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2020 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