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地區廟宇建築活動的協贊圈-以1930年代西螺廣福宮改建為中心

延隆 林, Ping-Sheng Wu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1920~1930年代臺灣各地廟宇多興起建築風潮,儘管已有政治、經濟、災害等研究視野對此提出見解,但目前仍尚待釐清其間地方社會動員何以支應建築活動的問題。西螺廣福宮曾在1936年由當地紳商發起改建,於1939年正式完竣,至今留存當時記錄經費、捐款等的營繕簿冊,為臺灣廟宇在動員其既存的社會資源提供重要的分析資料。為釐清社會動員的行動邏輯,發現藉「協贊」的切入視角以觀察地方群眾捐輸廟宇建築活動的情形,能回歸主事者與地方群眾在廟事上共襄盛舉的本質,也直指了廟宇社會文化環境的核心。本文主張地方社會潛在著一個「協贊圈」的概念,是為了說明同一時空範圍內協贊廟宇總有一相仿或重疊的名單的現象,再者研究發現,地方上多少對於「協贊圈」的空間範圍有所感知,並對圈域內有計畫地動員,可認為其為廟宇提供社會資源動員上的概念依據,「協贊圈」能否完整浮現往往成為廟宇能否完竣的關鍵。在西螺地區,受惠於當地廟宇建築活動的協贊風氣,加諸聚落之間經濟依存關係和閩、粵族群淵源等,1870~1930年代間廟宇建築活動之「協贊圈」逐漸穩固,使得西螺街內的廣福宮成為地區內群眾協贊的對象之一,因此廣福宮1930年代改建之捐贊分布情形,基本上也等同於浮現了整個西螺地區廟宇建築活動的「協贊圈」。本文試以「浮現」來說明廟宇藉由一系列舉措來促使潛在的「協贊圈」作出反應,可能流於簡略、單薄,但進一步藉以「建築」、「社會」和「地理」3個尺度作為觀看架構,尺度間之交互作用即是「協贊圈」浮現的過程。在廣福宮改建一例中,無不是顯露出廣福宮與地區歷史、人文間的緊密關係,動員協贊也在尺度交互的順暢上,能夠輕易連結地區中所有足以構成「整體」的時、空因素。因此,從主事者、地方頭人到地方群眾無不被牽扯進廣福宮改建活動之中,進而廣福宮改建成為具有跨時空意義的地方盛事,而獲得十足的社會資源的挹注。
貢獻的翻譯標題The Contributed Sphere of Temple Building Activities in Xiluo Region, Taiwan: Focusing on the Rebuilding of the Guangfu Mazu Temple, 1930s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43-71
期刊建築學報 =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122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22 12月 30

指紋

深入研究「西螺地區廟宇建築活動的協贊圈-以1930年代西螺廣福宮改建為中心」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