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小品般若經》)〈妙行品〉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大品般若經》)〈善現品〉作爲對比的基礎探析《般若經》的「假名」概念,試圖從對比中理出兩個《般若經》文本對於「假名」的界定是否有所相同或差異之處,依此探究《般若經》中「假名」概念的根本立場。主要論述以下幾個焦點:一、《小品》〈妙行品〉的「假名」概念僅作爲諸法假依,並無《大品》〈善現品〉主張「三假」的立論。此番差異,是否蘊含了某種意義?二、《大品》〈善現品〉所立之「三假」,在玄奘與鳩摩羅什的譯本有所差異,分別爲:「名假」、「法假」與「方便假」與「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其中「名假」與「法假」的譯名顯然可以對應起來,但是在羅什譯本的「受假施設」對應到玄奘本似乎缺譯。關於此問題,筆者在文中將論證,羅什譯本的「受假施設」之「受」,非「執受」義而應作「教授」義。三、雖然《大智度論》之作者論諍懸而未決,但至少可視爲其爲對《大品》的註疏。若從《大智度論》中「三假」的立論來看,論中似乎進一步開展了次第性的詮釋,筆者認爲此乃突顯「假名」的實踐意義,筆者將從《小品》與《大品》的對比中疏理此般論述是否得以成立。
貢獻的翻譯標題 | Prajnapti in the Prajnaparamita Sutra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arvakarajnata-carya Parivarta" in the Asta and the "Subhuti Parivarta" in the Penca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頁(從 - 到) | 43-70 |
頁數 | 28 |
期刊 | 中華佛學研究 =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
發行號 | 10 |
DOIs |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2006 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