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於《大智度論》中所記載論主與設問方對於「迦羅」(k□la)與「三摩耶」(samaya)兩個關於時間之語詞的論辯。筆者將以設問方引用《時經》之偈頌的問難作為線索,探究時間的概念在印度哲學的脈絡中反映著怎樣的哲學問題,以及為何《大智度論》要批判這樣的哲學立場。據此,本文指出《大智度論》批判「迦羅」的理由,在於此語詞相較於「三摩耶」而言,容易使人衍生趨向於實在論的見解,甚至引發自性見,其並進一步主張應說「三摩耶」來避免實在論立場。從文本的論證可知,《大智度論》不僅批駁了時間為客觀實在的立場,也不承認時間作為知識對象。然而,《大智度論》仍需接受時間作為世俗知識之認知結構的條件。簡言之,本文作出以下結論:(一)雖然《大智度論》無梵、藏本留世,本文發現設問方引用《時經》的偈頌,可於《阿闥婆吠陀》、《邁瞿犁奧義書》、《摩訶婆羅多》、《數論頌》……等印度哲學典籍中,找出類似或對應的偈頌。在佛教文獻中,亦可在月稱之《淨明句論》找到對應的偈頌。據此,本文認為此段偈頌反應出時間作為實體或萬物之生因的觀點,乃是基於婆羅門思想的傳統,表現為形上實在論的立場。而預設時間為實在的觀點,除了學者們所認為屬於正理-勝論學派的可能性之外,亦可能為「說一切有部」的主張。(二)《大智度論》回應問難的論證大多以應成與兩難的方式回應,就論證本身來說,此與中觀學的論證是一致的。此外,設問方具備豐富的哲學背景,單就本文聚焦的這段文本而言,設問方極可能具有「說一切有部」的背景。(三)針對時間的議題,本文認為《大智度論》以時間作為假名的主張,僅迴避了時間的客觀實在性,並無否定時間作為知識結構中的某種條件。在佛教哲學,不論是早期佛教剎那滅或中觀學時間假名論,均否定了時間表現為某種實體形上學型態。但在世俗知識的結構中,並沒有否定時間的工具性意義。
貢獻的翻譯標題 | Kala or Samaya?: On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the Mahaprajñaparamitopadesa's Critique of Realism regarding the Issue of Time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頁(從 - 到) | 1-57 |
頁數 | 57 |
期刊 | 臺大佛學研究 = Taiw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發行號 | 20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2010 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