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代中期台灣熱蘭遮堡建築樣貌重建研究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熱蘭遮堡可謂台灣荷治時期(1624-1662)最重要的建築,自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台設立據點,至其於1662年撤離,該堡壘持續在軍事、貿易與治理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由於其重要性,過去已有不少學者進行該堡壘之考證與研究,並嘗試重建其原貌,但至今尚未有學者提出完整與可信的重建成果。筆者先前〈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其建築營造歷程及與歐洲早期現代堡壘設計思維之關聯〉(黃恩宇,2021)這篇論文,已根據歷史文獻、歷史圖像、以及近代歐洲/荷蘭之堡壘設計觀念,探討荷治時期各階段熱蘭遮堡形式、構造與相關歷史事件,並指出1640年代中期乃熱蘭遮堡最具代表性的時期。當時該堡壘的三大部位皆已成形,包括上層主堡(方形平面加四個稜堡)、下層主堡(四角星型平面加四個圓堡)與外堡(含兩個稜堡與一個圓堡),堡內長官公署亦已完工,而堡內教堂則於1645年落成。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選擇1640年代中期的熱蘭遮堡建築樣貌作為重建之對象。論文除了檢視過去栗山俊一、曾國恩與林會承的研究成果外,亦參酌四類可供重建之依據。首先為堡壘位址的現地資訊,包括建築遺構、等高線與地籍圖。第二,須梳理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相關的歷史文獻,其中對本研究最重要的乃1639年的〈特使庫克巴克爾致巴達維亞總督視察報告〉與公司士兵司馬爾卡頓所撰寫的《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第三,須分析與1640年代中期熱蘭遮堡較有關的歷史圖像,包括1635至1652年間的七幅圖像。第四,熱蘭遮堡建築樣貌重建時,特別是各個稜堡之重建,須呼應當時荷蘭的堡壘設計觀念與原則,即所謂「舊荷蘭系統」。藉由梳理與分析上述四類重要依據,1640年代中期熱蘭遮堡的上層主堡、下層主堡、外堡等三個部位即可合理重建,包括這些部位的位置、高度、平面及其他細節。依照堡壘建築重建成果,亦製出一個1:400比例尺的實體模型。更者,本文亦將熱蘭遮堡重建平面,整合至先前〈1640年代中期台灣熱蘭遮市鎮空間平面重建研究〉(黃恩宇,2019)提出的「1640年代中期熱蘭遮市鎮平面重建圖」,以呈現當時熱蘭遮市鎮的整體樣貌。本文的1640年代中期熱蘭遮堡建築樣貌重建成果,及其與同時期熱蘭遮市鎮平面之整合,將可作為未來熱蘭遮堡遺址考古發掘之參考,亦可作為後續各種相關研究之依據。
貢獻的翻譯標題Re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of Fort Zeelandia in Taiwan in the Mid-1640s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1-25
頁數25
期刊建築學報 =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發行號118
DOIs
出版狀態Published - 2021

指紋

深入研究「1640年代中期台灣熱蘭遮堡建築樣貌重建研究」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