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乳癌存活者無論在急性期(Acute)、延長期(Extended)或永久期(Permanent),都會因治療、副作用或其他生心理因素影響未滿足需求的差異,現今醫療資訊及照護給予,多集中在急性期之乳癌存活者,然而醫療進步,有越來越多乳癌存活者需長時間與疾病共處,5年存活的乳癌族群中,即使與小於五年者有相似的生心理症狀,其未滿足需求卻是具差異的。因此,若能探究乳癌存活者生、心理症狀與未滿足需求在不同存活階段的影響,乳癌存活者將能接受到最適切的個人化照護,進而提高乳癌存活者後續存活的生活品質。 目的:探討不同存活階段乳癌存活者的生理、心理症狀對未滿足需求影響的差異。 方法: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母研究採橫斷式、方便取樣,分別針對無疾病存活期且無復發或轉移、已完成積極治療之存活期小於5年乳癌存活者157位,以及存活期大於5年乳癌存活者192位,進行未滿足需求探討。母研究於南部某兩所醫學中心門診、以婦女症狀困擾與健康照護需求問卷進行收案。問卷內容含個案基本資料、害怕復發程度、身體症狀評估、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Scale; CES-D) 及華人癌症存活者未滿足需求量表(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Unmet Needs; CaSUN-C)。以百分比或比率描述個案之人口學特性、與疾病治療相關等分佈情形,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t-檢定及one way ANOVA了解各觀察變項與基本資料的相關性,以及利用AMOS 24 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多群組分析,探討存活期是否調節身體症狀、憂鬱及害怕復發對於未滿足需求的影響。 結果:(1) 存活期大於5年存活者的憂鬱程度顯著高於存活期小於5年之存活者(t=-3 43 p= 001),身體症狀及害怕復發則無顯著差異; (2)兩族群的身體症狀(r= 317 p= 000/ r= 305 p= 000)、憂鬱(r= 302 p= 000/ r= 375 p= 000)及害怕復發(r= 451 p= 000/ r= 441 p= 000)皆和未滿足需求數目及強度有顯著相關; (3) 存活期於三個變項對未滿足需求數目影響的C R 值皆在1 96以下,代表不具調節作用; (4) 存活期於身體症狀及憂鬱對未滿足需求強度的影響中亦不具調節作用,但存活期在害怕復發對未滿足需求強度的C R 值大於1 96、具調節作用,且存活期大於5年者的影響較大。 結論:無論存活期為小於或大於5年,害怕復發皆與未滿足需求呈顯著正相關,尤其在存活期大於5年者,害怕復發的程度雖然與存活期小於5年者沒有差異,但影響未滿足需求強度卻是顯著較高。針對存活期大於5年之乳癌存活者,建議增設專門追蹤之個案管理師照護,評估其未滿足需求,並藉由與害怕復發相關的介入措施,幫助此族群緩解心理壓力。
獎項日期 | 2018 7月 10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ZH??? |
---|
監督員 | Su-Ying Fang (Supervisor) |
---|
不同存活階段乳癌存活者生理、心理症狀對其未滿足需求影響之探討
宜璇, 石. (Author). 2018 7月 10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