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鈦搭配過氧化氫在UV-LED系統下對微囊藻細胞及毒素破壞之研究

  • 黃 暐庭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水源中常見的藍綠菌在二氧化鈦/過氧化氫/UV-LED系統下,藻細胞破損程度及細胞內代謝物釋出和降解之相關性,研究中以具產毒能力之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為代表藍綠菌,觀察微囊藻於氧化過程中細胞完整性和活性的變化,以及後續微囊藻毒(microcystins)釋出及降解的情形,並以Delayed Chick-Watson model以及Modified Chick-Watson model進行模式模擬,以瞭解微囊藻於此系統中受影響的程度及水體中藻毒濃度之變化。 實驗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不同濃度(20 mg/L、10 mg/L)的粉狀二氧化鈦作為光催化劑,搭配相同濃度(10 mg/L)過氧化氫,在UV-LED燈催化下進行氧化實驗,並偵測及模擬微囊藻細胞完整性、細胞活性和水體中的毒素變化。研究中分別就二氧化鈦、過氧化氫、氫氧自由基以及紫外光等因子對於微囊藻細胞完整性和細胞活性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過氧化氫、氫氧自由基及二氧化鈦濃度為影響細胞破裂時間的主要因子,細胞活性部分則是受細胞破裂時間、紫外光照射情形以及藻細胞本身健康狀態影響,而較低濃度的氫氧自由基(10^(-14~-15)M)單獨存在無法影響藻細胞的完整性及活性,但氫氧自由基在研究中為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主要因子,越高的氫氧自由基濃度降解藻毒的效果越佳。在濃度較高的二氧化鈦(20 mg/L)實驗組別中,產生之氫氧自由基濃度卻略低於較低濃度之二氧化鈦(10 mg/L),因二氧化鈦粉末於溶液中有遮光的效果,深層的二氧化鈦能接收到的紫外光強度明顯低於溶液表層,以致於二氧化鈦濃度並非與氫氧自由基產率呈現正比關係。針對細胞破裂模式分析,兩種模式中以Delayed Chick-Watson model最能有效模擬細胞完整性的動力模式,且於代入微囊藻毒釋出及降解之推估模式後,Delayed Chick-Watson model搭配k?OH MC代入2 3*10^10 (M*s)^(-1)時,能最合理描述與預測水樣中不同時間的微囊藻毒變化。 實驗第二部分測試以固定化二氧化鈦取代粉狀二氧化鈦,搭配與粉狀二氧化鈦系統相同濃度之過氧化氫(10 mg/L),觀察在UV-LED系統下氫氧自由基的產率以及對微囊藻細胞之影響。本研究使用之固定化二氧化鈦為射頻濺鍍沉積之薄膜,膜厚為100 nm、薄膜面積約為18 cm^2、粗糙度2 89 nm。測試結果發現,二氧化鈦薄膜於UV-LED系統下之氫氧自由基產率明顯低於粉狀二氧化鈦,推測原因為固定化後之二氧化鈦接觸表面積遠小於粉狀二氧化鈦,無法有效地將產出之自由基接觸水體內物質,若要增強光催化效果,需往尋找薄膜臨界厚度、加大薄膜面積的方向進行改良。 本研究對細胞完整性與藻毒釋出與降解及動力模式模擬之結果,可供二氧化鈦搭配過氧化氫應用於自然水體藻類控制之參考,並提供UV-LED燈應用於光催化系統之資訊。
獎項日期2016 9月 1
原文???core.languages.zh_ZH???
監督員Tsair-Fuh Lin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