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然災害頻繁,除了颱風與水災等災害的侵擾,台灣也因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平均每年的有感地震多達兩百次以上。1999年的921大地震與2016年0206地震,皆帶來重大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地震災害的不可預期性使其難以預防,因此震前的減災準備與預防應更加被重視與執行。在地震災害中,建築物體的損壞是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而藉由建築物體的重建或整建將能有效提升建物的耐震程度。近年來,以減災為目的之都市更新議題討論熱烈,即是因為都市更新中的重建與整建兩種方法能有效達到大區域面積建築物的耐震程度改善。現今都市更新之趨勢也多注重於重建手段,因大面積的重建確實可為地區的公共設施與道路規劃帶來大幅度的調整,有利於整體地區防救災能力的提升。然而,都市更新對於重建的容積獎勵政策,卻也易使重建受市場導向影響,忽視其他不具市場性之災害高風險地區。加上重建本身牽涉之利害關係人繁多、耗費時程長、成本高與協調困難,在現實層面上,恐難以對應減災之急迫性。在另一方面相較於重建,整建具有費時短、成本較低且牽涉所有權人單純等優勢,於都市減災預防上應更適用於建物減災能力之提升。本研究在現今都市永續發展與防災減災的潮流下,探討建築物體本身重建與整建兩種手段之經濟可行性與減災效益比較,以提供初步建物耐震程度提升之方法選擇。 本研究選定以台南市永康區為研究地區,以國家地震中心研發之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進行永康區地震情境模擬,再分別評估重建與整建之成本與減災效益,以成本效益分析法進行比較。本研究將評估尺度從過往的行政區界試圖進入街廓尺度,將更有利於未來都市更新計畫擬定之參考。在益本比比較中又分為兩情境,將生命價值之可能爭議分開討論,情境一為不包含人命價值損失之比較,情境二則將人命傷亡一併納入損失計算中。從情境一之成果中,可藉由益本比值分別指認重建與整建經濟可行性之街廓地區,但多數街廓地區整體而言,仍以整建較具經濟可行性。另外,未來若永康區再進行整體建築物耐震能力提升政策時,也建議優先以低樓層加強磚造(RML)進行補強,可為永康區帶來最大之效益。而在情境二中,部分原本不具重、整建經濟可行性之街廓地區,在納入人命價值損失後益本比增加至1以上,代表該類型之地區在整建效益上,以減少人命傷亡為主要貢獻。
獎項日期 | 2016 8月 30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ZH??? |
---|
監督員 | Tzu-Yuan Chao (Supervisor) |
---|
以減災為目的之建築物重建與整建經濟可行性評估—以地震災害為例
蘊琦, 游. (Author). 2016 8月 30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