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矽與氧化鋁結構陶瓷中添加碳化物形成之複合陶瓷具有強韌且耐磨耗特性,在製程中以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燒結利用脈衝電流快速地達到緻密化,除了低耗能外也可應用在奈米粉體燒結。然而,SPS的燒結機制受電場與脈衝電流及燒結體導電特性影響,在短時間內的緻密化過程與傳統燒結機制有所不同,而微結構變化與脈衝電流路徑分布機制有關之焦耳熱效應及電潤濕現象也需要更多研究加以證實。 本實驗透過阻抗頻譜分析SPS燒結的氧化鋁與氮化矽複合陶瓷,利用交流阻抗的頻率響應以等效電路模型分析,將試片內部微結構與阻抗特性連結,更與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掃描探針顯微鏡結合,以AFM奈米探針的微區掃描?能對試片表面進行微區阻抗分析,探討微結構特性與電流分佈機制。 在塊材阻抗頻譜分析中,以等效電路模型描述氧化鋁複合陶瓷內部基材相與第二相的變化及晶界相的變化特性,以等效電路元件值觀察相變化,並透過X光繞射分析結果證實相變化過程。然而在添加導電相碳化鈦之氮化矽複合材料分析中,利用等效電路元件中電阻與電感特性,提出由電流路徑造成的自感效應與碳化鈦含量比較。接著在微區阻抗分析中先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分析經由反應式離子電漿蝕刻後的氮化矽試片表面,以能量散佈光譜儀之元素定性分析證實表面形貌的微結構特性,再以AFM掃描影像結果得知表面形貌中氮化矽、碳化鈦及玻璃液相分布;對此三處特性區域施以交流阻抗分析,將微區阻抗結果以等效電路模型分析。結果證實在導電碳化鈦網絡結構提供的脈衝電流路徑、與玻璃液相和少量碳化鈦的路徑中,焦耳熱效應在燒結體內部加速燒結反應進行。 在SPS燒結過程中,脈衝電流先經由包圍在燒結體外部的石墨模具,並由初期的液相燒結過程在固/液相界面之間的電荷累積(電潤濕現象)提供此階段燒結反應加速進行;當溫度快速上升且燒結過程加速反應的同時,脈衝電流經由內部導電碳化鈦粉體流入燒結體中,脈衝電流路徑使焦耳熱效應將能量傳遞至燒結體內部。當碳化鈦在燒結體內部形成網絡狀結構時,電流路徑更廣且玻璃液相也與少量碳化鈦構成交錯綿密的網絡結構,使焦耳熱透過脈衝電流路徑使燒結反應更加劇烈;故導電相複合陶瓷可利用SPS在短時間內達到燒結緻密。 微區阻抗分析成?地證實了電流在燒結體內部的分布機制與微結構的影響,提供奈米複合陶瓷在SPS研究中一個有利的研究方向。
以AFM微區阻抗儀研究SPS燒結氮化矽及氧化鋁奈米複合陶瓷之微結構變化機制
維倫, 何. (Author). 2014 8月 26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