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數城市未設置共同管溝因此造成道路管溝挖掘頻繁,因此造成部分瀝青混凝土於短時間內多次重複再生,導致部分瀝青刨除料已有過度老化的現象發生,使其材料性質已很難達到新拌瀝青混凝土所要求之工程性質,也因此導致道路服務年限漸漸縮短,而翻修頻率更劇的惡性循環。本研究探討再生瀝青膠泥在流變行為的表現與化學結構特性下的相互關係,並評估高老化再生瀝青膠泥的成效性質。研究中採用三種不同再生膠泥的混拌模式,收集回收老化瀝青膠泥與再生劑及新瀝青膠泥進行參配。回收料老化程度分為三種,黏滯度分別為100k+與300k+與500k+ poise,以添加比例30%與50%的比例與兩種等級的新瀝青膠泥AC10與AC5及兩種等級的再生劑RA25與RA75進行混拌。觀察混拌之再生瀝青膠泥之動態剪力模數與相位角主曲線可發現,再生瀝青膠泥其黏滯度雖能恢復至接近目標黏滯度值範圍,但其材料之複合剪力模數值G*與相位角δ皆較新瀝青AC20來的低,推測為再生瀝青膠泥內部化性成分的影響。動態剪力流變儀(DSR)試驗所測得之再生瀝青膠泥其車轍參數值(G*/sinδ)皆高於規範最小值1kPa,顯示再生瀝青膠泥皆可抵抗車轍變形;再生瀝青膠泥之潛變柔量值(Jnr)皆低於新瀝青AC20之值,顯示再生瀝青膠泥若發生車轍變形,其變形程度會較新瀝青來的小。由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之分析結果可確認,回收老化瀝青之C=O官能基明顯高於新瀝青AC20的吸收峰值,故可驗證回收瀝青較新瀝青老化的原因,此外再生劑的添加僅能改變材料氧化官能基與碳氫官能基之比例而並未有新的化學鍵結產生。凝膠滲透層析儀能分辨回收老化瀝青與新瀝青之間的差異,再生瀝青膠泥內部的大分子依然存在,隨著老化膠泥的添加,再生瀝青膠泥分子量分佈也越廣,亦說明再生瀝青膠泥在黏滯度與新瀝青AC20雖有相近的情況,但其內部結構組成其實與新瀝青有所差異。
再生劑對高度老化再生瀝青膠泥之成效性質影響
利淳, 李. (Author). 2014 8月 19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