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活動對青少年參與者行為態度之影響

  • 簡 呈岳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

摘要

宮廟文化在臺灣社會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它是多數人的信仰依歸,是政府向世界推廣臺灣文化的工具,但參加宮廟活動表演者,卻因為在媒體上不斷被報導的負面新聞,而被多數人抱有歧見,使得其參與者沒辦法驕傲地與大家分享他們所做的努力。宮廟陣頭很常被人留下參與者都是些不務正業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因而使得廟會表演令人望而卻步。然而,宮廟或許是扮演一個失意少年的避風港,他們在課業、學校表現上不得志,但在宮廟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而宮廟,也同時扮演著一個照顧者與教育者的角色,敦促著這些青少年的態度與行為。
為了驗證這樣子的關係,本研究使用Hirschi(1969)的社會鍵理論,透過社會鍵理論中的四個不同面向:依附、承諾、參與、信念,作為理論分析的依據,試圖找出宮廟團體是否能支持這些在學校失意的青少年,並從宮廟前輩、宮廟活動、參與同儕中,獲得正向的人生觀,從此不再因為學業上的不得志而對未來有所迷惘,進而能有更健全的發展。
本研究的目的欲探討這些青少年在參與宮廟活動後,能在陣頭中獲得怎樣的成長,以及宮廟是否能發揮其「勸人向善」的本質,讓這些仍在探尋自我的青少年,不會因為迷失自我而誤入歧途,陣頭前輩能否發揮其自身經驗,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互動方式,引導這些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梳理研究參與者進行陣頭活動的前後脈絡,並透過訪談、觀察資料,找出這些青少年從陣頭中獲得的人生觀。受訪的個案有八位來自三間不同宮廟的青少年,以及兩位帶領這些青少年的陣頭前輩,透過主觀及客觀的角度,描述青少年參與宮廟活動的歷程,並透過三角驗證法確保研究者的詮釋無誤。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訪問的青少年,確實在學業上較為落後,父母起初也反對其參加宮廟活動。但在參與的過程中,這些孩子不畏周一到周日不間斷的訓練、出陣時連續數日只睡兩小時的疲憊,堅持到底只為了最完美的演出,又或者是深怕違規受罰,而主動報備的誠實態度,都是宮廟活動帶給這些青少年們的可貴的潛在課程。
相較其他論文多在探究陣頭參與者的偏差行為,本研究實質點出這些青少年參與者從陣頭活動中獲得的成長,包含互助、堅持等行為上的成熟,以及誠實、傳承等態度上的成長,都是青少年在宮廟活動中,所顯現的人格特質。另外,也透過社會鍵理論的分析,說明了宮廟活動,確實能在青少年行為及態度上產生影響。
獎項日期2022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監督員Hsu-Chan Kuo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