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遊戲:袁哲生小說中情感.時空.死亡的凝視

  • 明發 林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

摘要

袁哲生(1966-2004)以〈送行〉在一九九○年代中崛起台灣文壇,寫作風格服膺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亦即故事只講冰山露在海面的八分之一,其餘未言說的部分作為留白讓讀者自行想像。袁哲生的小說多以從童年經歷中,藉由小人物詼諧的生活場景、行徑挖掘與時間的對話,進而穿越記憶回返心靈感知的真實時間,織成「悲欣交集」漸層般的人生切片。本論文旨以文本梳理袁哲生小說的情感、時間、空間與死亡的感知世界。

本文先是以袁哲生的小說文本為首要,再嘗試拉岡(Jacques Lacan)、柏格森(Henri Bergson)、齊梅爾(Georg Simmel)等數位哲學家之論述,從各面向釐清、探討小說和作者的關係。本論文架構六章:首章緒論以拉岡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導出問題意識:神祕與距離的視角;接著說明袁哲生研究的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聚焦於角色的寂寞感,並以拉岡「鏡像關係」導出主客體的距離。接續三章則分析袁哲生的小說文本,且以各式論點具體解讀小說的理念──從時間、空間、死亡三向軸焊接、推動、縫合袁哲生小說創作概念與背景。第六章為全文的結論,回顧本文成果並提出過程中所衍生的問題及解答。
獎項日期2011
原文???core.languages.zh_ZH???
監督員Wei-Zhen Su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