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建立在高雄731氣爆過後的災區及長時間的重建計畫,藉以整合都市中介面、環境學習以及災後紀念性的三個子題。 我所關心的是在災難過後,延伸出石化能源高風險及高污染的問題。 在地平面上下之間,有意識的走讀環境,來回應我對都市、能源及災難空間的態度。 論文的進行包括四個部分: 1 工業血脈 歷史上的高雄城與石化產業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 伴隨十大建設促使更多的工業設施在港邊築起,潛藏著巨大的危機和影響,必須重新審視工業化城市的未來和轉機 2 策略手法 A 環境教育。 拉近對環境的認識,透過教育讓大眾有知識和能力來面對當今的環境問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B 黑暗觀光。 到訪曾經發生重大災害和傷亡的基地,體驗、追思、檢視及警醒,擴大黑色的張力,觸發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 3 基地回應 A 社會性/公共性的記錄。 對當時災害處理情形的蒐集,包含災害理解、緊急應變方案、災害處理、區域管制及疏散動線等。 B 災難空間/建築型式。 地表上破裂的紋理之於開放的公共空間;衝突的身體感知與材料空間語彙的回應。 4 設計投射 此階段為整起事件的重構及回溯分別從三個尺度進行: A 都市尺度_公共運輸系統網絡串連三處設計/太陽能源系統 B 基地尺度_災難數據資料疊加 C 建築尺度_設計一引爆點(物理環境體驗盒)/設計二轉折點(公民會堂)/設計三重生點(都市墓園) 5 兩場對話 A 深入災區,了解災民和自救會組織對氣爆事件看法 B 研究成果評審,成?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口試
獎項日期 | 2015 8月 27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ZH??? |
---|
監督員 | Kwang-tyng Wu (Supervisor) |
---|
後災難城市─高雄氣爆後的黑暗觀光路徑設計
立文, 尤. (Author). 2015 8月 27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