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負擔觀點探討台灣住宅政策演變之研究-1950年~2012年

  • 黃 玉旻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

摘要

近年來由於全球的房價逐漸高漲,使得人民的住宅花費也逐年上升,導致住宅可負擔的議題逐漸被重視。為了解決住宅不可負擔的問題,各國紛紛制定了相關的計畫及法案,例如英國於2000年提出了「可負擔住宅計畫」,而美國則於1990年制定了「可負擔住宅法案」,而台灣為了解決住宅不可負擔的問題,在2011年制定了「住宅法」,除了使人民可負擔所居住的住宅外,也期望達到居住正義的目的。
住宅可負擔的議題以及相關的政策制訂並非近期才發生的,英國及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便因為住宅需求的問題而制定了可負擔住宅的相關政策,之後兩國在面臨到全球性的重大影響因素,便根據各自的政黨或是發展制定了不同方向的可負擔住宅相關政策,發展出各自的政策演變脈絡。反觀台灣在過去六十年間,最初也因為住宅需求問題,而制定了可負擔住宅的相關計畫,於1975年經濟因素制定了國民住宅條例,之後也持續的因應各種不同的影響因素而對國民住宅條例進行修法,直到現今的住宅法。
而本研究透過收集並分析英國、美國的可負擔住宅政策發展的脈絡,發現到英國在可負擔住宅的發展脈絡上受到政黨的執政理念影響較深,而其可負擔住宅政策也以穩定提供可負擔住宅為主要的施政依據;美國則是受到住宅經濟或是住宅市場的影響,在整體的政策制定上,以完善的補貼制度為主。反觀台灣在可負擔住宅政策的制定上,早期主要是政府提供住宅,而後才受到美國的影響,逐漸的轉向以補貼制度為施政方向。
為了研究的客觀性,除了文獻回顧之外,本研究也進行了訪談,透過住宅政策的專家們訪談內容,進一步的驗證本研究所建立的可負擔住宅政策發展脈絡以及根據路徑依賴理論所提出的假設。最後本研究從關鍵時刻、可負擔住宅權屬、相關的住宅預算以及可負擔住宅政策等方面建立了台灣的可負擔住宅政策發展脈絡,並提出了發展脈絡是呈現了「鎖入」的狀態的結論,並且指出了目前可負擔住宅政策面臨了執行對象過於狹隘、政策定位不明確以及執行工具不多元化等問題。
獎項日期2012
原文???core.languages.zh_ZH???
監督員Tzu-Yuan Chao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