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分析日本創造力教育政策與相關研究之發展趨勢。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採用文獻探討與的內容分析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資料庫分析法及訪談法。在政策方面,研究創造力教育政策,描述對戰後日本人創造力的相關政策,還有描述「總合學習時間」的導入和原因與發展。在創造力研究的資料收集與分析上,分析創造力重要國際期刊論文中日本相關研究、日本期刊論文,以及日本相關博士論文,從中分析期刊論文數量、研究類型和研究對象等重要變項。除此之外,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將創造力教育發展分為四個時期,並進一步分析不同時期的論文數量,研究類型與研究對象。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政策發展部分:日本創造力教育的源頭是戰後美國倡導的尊重民主之個人教育。基於這種教育理念,1984年臨時教育審議會中,將「豐富的創造力」總結為21世紀的必要能力,且視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則。本研究指出,日本創造力教育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位1946年到1983年。日本國內開始探討創造力之內涵。第二階段位1984年到1995年,由於經濟發展強烈地仰賴國民之創造力,因此政府開始重視創造力教育概念。第三階段位1996年到2007年,此一階段為總合學習時間的推展階段,將創造力視為是國民「生存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第四階段由2008年至今,在2008年所發佈的學習指導要領中,總合學習時間課程減少。而在2016年中央教育審議會答申(報告)中,總合學習時間中並未提及「創造力」一詞,因此「創造力」教育之中程度有所下降。
二、國際期刊論文方面:本研究以Sternberg與Lubart(1995)的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所提出影響創造力的六個面向(智力技能、知識領域、思考風格、人格特質、動機、文化環境)為基礎進行分析。在創造力教育重要國際期刊,包含《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和《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中,分析結果顯示,至今有關日本創造力教育的論文非常少,一共不到20篇。關於研究類型,日本創造力相關研究之發表,在《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中「思考風格」相關研究最多,在《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中以「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居多,在《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中,則是以「知識領域」相關研究最多。在國際期刊論文中,研究目的主要為加深對日本創造力的理解,探討日本人文化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及和日本創造力與其他國家的比較。關於研究對象,研究者使用陳珮芸(2019)所分類的研究對象(幼兒、小學、國中生,高中職、大學、職場、教師、老年人,跨文化),分析結果,在所有國際期刊論文中,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居多。
三、博士論文方面:在日本博士論文中,時至今日共有88篇創造力相關論文。分析各年段發表篇數之情形,發現1996年修訂學習指導要領之後,相關論文數量增加。而1998年導入總合學習時間,剛導入時研究量並不多,但在2012年PISA成績提升證明與總合學習時間有關,以及OECD教育局長Andreas Schleicher(2014)對總合學習時間的肯定陳述後,相關研究量增加。關於研究類型,分析結果顯示「智力技能」、「知識領域」和「文化環境」相關研究較多。關於研究對象,則以「大學生」、「職場」和「跨文化」的研究居多。
四、日本期刊論文方面:在日本期刊論文中,時至今日,共有2392篇創造力相關論文。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和中央教育審議會的答申(報告)影響了相關研究數量。隨著1997年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自導入總合學習時間以來,研究數量不斷增加。2008年由於總合學習時間的課程時間數減少,教育工作者與一般市民沒有意識到總合學習時間的重要性,因此研究量開始減少。然而,與博士學位論文的結果類似,2012年PISA成績提升跟2014年OECD教育局長Andreas Schleicher的訪問時肯定了總合學習時間的重要性,因此創造力相關研究量增加。關於研究類型,資料顯示「智力技能」、「知識領域」和「文化環境」相關研究較多。關於研究主題,則以「大學生」、「小學」和「高中職」研究居多。
獎項日期 | 2020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監督員 | Hsu-Chan Kuo (Supervis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