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戲曲在中華民族這片土地上扎根已有數千年,戲曲萌芽可以追溯到屈原《九歌》。歷經歲月打磨考驗,南宋時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戲」,崑腔在魏良輔等人的改良之下愈發精細細膩、文雅。明傳奇的崛起則是令崑劇進入黃金時代。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徽班進京賀壽,在與各地方戲曲融合改良後孕育出京劇,京劇踏上臺灣這片土地可追溯到19世紀末,時至今日,已在臺灣發展兩百多年。近幾十年間,兩岸都在改革戲曲,力求突破與創新,緩和戲曲逐漸衰弱之勢,而如何在繼承傳統表演藝術形式與突破創新之間尋求平衡已成為近些年來重要議題。本文緒論中對新編京劇以及京劇音樂相關術語做出解釋,正文之中,首先梳理臺灣京劇之發展現況,包含臺灣京劇出現即發展,臺灣軍中劇團由來以及國光劇團創團至今的作品做梳理;其次論述筆者分別探討兩部作品《三個人兒兩盞燈》與《金鎖記》之創作背景以及故事情節;其三探究兩部作品對於京劇傳統曲調之應用,即西皮二黃聲腔板式運用,其四是兩部作品中的非傳統京劇曲調設計。兩部作品在保留皮黃腔同時融入非皮黃腔曲調,聲腔曲調豐富的同時依然擁有京劇之韻味。
筆者運用文獻資料蒐集法、分類法、分析法、歸納法,探析臺灣新編京劇音樂創新促使新編京劇風格更加多元化,所論述之結果期望能對當代戲曲創作多面向發展,提供一些研究資料與靈感。
獎項日期 | 2019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監督員 | De-Yu Shih (Supervis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