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多手術已確立服務量與照護結果之間的關係,包含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在內,皆認為醫院或醫師服務量高,其病人照護結果(譬如死亡或發生併發症)較好。美國心臟醫學會在2013年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服務量重新訂定醫院年均服務量應達到200例、醫師年均服務量應達50例,然而新的閾值是否合理仍屬未知。此外,高服務量醫師轉換醫院時,其手術服務量與病人照護結果在轉換醫院前後是否有差異仍未被探討。 研究目標:本研究目標有兩個,第一,檢視新的閾值是否合理,即探討病人的照護結果是否與醫院或醫師手術服務量有關,並且假設當醫院或醫師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服務量越高,病人照護結果越好。第二,釐清當高服務量醫師轉換到規模較小的醫院,其服務量與病人照護結果是否受影響,認為高服務量醫師轉院到服務量低的醫院後,高服務量醫師之病人照護結果和其轉院前相比有差異。 研究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行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1997-2012年全住院檔。凡任一住院主次處置碼出現:36 01、36 02、36 05、36 06、36 09,即定義為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個案。第一部分是計算醫院與醫師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服務量與病人照護結果,照護結果為觀察病人入院後30日內死亡率與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並且採用多變項羅吉斯迴歸模型計算手術服務量與照護結果之相關性。第二部分是觀察高服務量醫師轉換醫院後,醫師的手術服務量與病人照護結果在轉換醫院前後之差異,以醫師轉院當年度為資料選取時間點,分別取其轉換醫院前與轉換醫院後的手術服務量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呈現醫師轉換醫院前後之病人特徵,並且計算其病人入院後30日內死亡率與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 研究結果:結果顯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服務量與照護結果有關,也就是服務量越高,病人照護結果越好。在探討醫院及醫師年均服務量與照護結果時,以四分位數將醫院年均服務量分為四組,分別為
獎項日期 | 2017 2月 14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ZH??? |
---|
監督員 | Tsung-Hsueh Lu (Supervisor) |
---|
醫師與醫院服務量對治療結果之影響: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為例
若綺, 李. (Author). 2017 2月 14
學生論文: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