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

  • 陳 筱筠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

摘要

1980年代隨著香港即將回歸中國,香港文學研究在台灣開始有了一個比較初步的探討與介紹。近年,不管是面對政治經濟層面上的中國崛起,社會變遷過程中台灣和香港所出現的類似經驗,抑或是在學界領域中華文文學、跨區域批判、東亞想像等議題的開展,皆促使台灣對於香港的探討需要有更進一步的討論與關注。自九七回歸前,中國在短時間內便陸續出版了多部香港文學史,文學史做為一個學科的建立以及一個國家或地方的文學建構皆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它涉及了歷史詮釋權的爭奪與主體位置的設定?放。但香港文學在九七之前,是否只有被中國論述吸納、收編的命運﹖抑或在回歸之前香港文學自身有其發展與建構的脈絡與軌跡﹖過去談論到1980年代香港文學時,最直接聯想到的便是由九七回歸中國所帶來的失城恐懼或身分轉換等議題,但實際上這個時期的香港文學並非僅存在這個面向,它亦存在著吸收、轉化各地文學與文化思潮的能量。正因為如此,1980年代香港文學有其必須被重新認知的重要性。 本研究以跨界想像做為重返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方法,主要應用在兩個層面的討論:1 探討《八方》、《香港文學》和《素葉文學》這三份文藝雜誌在當時如何建構香港文學、與各地華文文學進行連結、參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重建以及參照西方理論思潮;2 透過香港小說中對於邊界的形塑與建構,脈絡化跨界想像的意義。透過這些討論,將有助於我們找到另外一條觀看1980年代香港文學發展與建構的路徑,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我們才有可能強調當時各種力量的共存與角力,而非單向的取代或置換。當我們正視了1980年代香港文學實則存在著各地文學資產的匯流,而香港文學自身亦在此時期透過繼承與轉化的文學建構時,討論香港的方式便不再只是借╱還之間的問題,或是因過度急切找尋香港主體性的存在,而忽略了當時的跨界路徑。在這個重返的過程中,本研究至少能帶出三個重要的面向,包括為香港文學尋找新的詮釋框架、對華文文學的反思,以及台灣文學與香港文學相互參照的可能。
獎項日期2015 7月 16
原文???core.languages.zh_ZH???
監督員Fang-Chih Yang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