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與目的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阻塞的睡眠呼吸疾患,因為睡眠周期影響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造成其通道坍陷而引起呼吸中止或淺呼吸的異常事件。然而過去的研究顯示傳統的復健訓練僅能適用輕度或中度的患者,可能因為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病理機轉尚還牽涉循環呼吸系統的調控。為突破目前臨床面臨的限制,所以我們將實驗分為兩個階段進行(1)利用系統性文獻回顧建立創新的全面性的復健治療模式(2)驗證此創新復健治療模式的臨床成效 研究方法 遵行系統性文獻回顧研究PRISMA的聲明來建置全面性的復健治療模式。在隨機分派的對照實驗中招募31位新診斷的中度及重度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AHI?15)隨機分派接受回顧研究所提出的復健治療。實驗組執行12週的復健訓練,包含20分鐘的口咽肌力訓練,15分鐘的呼吸肌肌力訓練,以及45分鐘的一般耐力訓練。實驗的結果包含治療前後共兩次的參數量測: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口咽肌肉?能檢查,以及呼吸肌?能檢查等。 結果 在回顧型研究的結果中,收錄了8篇研究共203位受試者,整合結果發現傳統的復健治療可以改善呼吸異常指數約39%,治療的臨床適應症包含年齡是中年40-65歲、BMI小於40 kg/m2、診斷為輕度及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並且無上呼吸道結構異常者。實驗組(N=16)其睡眠檢查結果顯示AHI有顯著的改善(46 7 ± 17 4 versus 33 3 ± 11 4 events/h p< 001),對照組(N=15)AHI的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其他的數據控制組多呈現12週前後沒有顯著變化,而實驗組則呈現多項顯著差異,包含arousal index (前43 6±17 1後34 1±9 5/h) mean SpO2 (前79 0±7 4後76 8±7 2%) 在其他口咽肌肉?能以及呼吸肌?能的結果也顯示實驗組有顯著的改善(tongue elevation前51 5±11 9後61 6±8 6 kpa;tongue protrusion前41 8±12 5後58 4±6 kpa;PImax前109 0±40 2後181 5±52 6 cmH2O;PEmax前71 4±24 0後108 9±34 2 cmH2O)。 結論 我們回顧型研究的結果認為完整的復健治療在口咽肌力?能訓練外,應同時強調循環呼吸迴路的調控能力,才可以更全面的介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臨床問題。在我們的隨機分派對照的研究中發現,我們提出的創新的全面性復健治療模式可以有效改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其睡眠檢查、口咽肌肉?能,以及呼吸肌肉?能等結果,證實針對中度及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此創新復健模式是一個有效的介入策略。
A New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th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欣妤, 林. (Author). 2020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