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歷來清代詞學、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對於「清代臺灣詞」探討不多,本論文試以清領時期臺灣文人為對象,探究此間文人詞之內容及其發展。範圍上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入清版圖,下及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讓。依文人詞作發展情形,將清領臺灣分為三期:嘉慶以前為前期,道光、咸豐、同治期間為中期,光緒以後為後期。臺灣文人詞作始見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張僊客〈木蘭花慢〉,是為清領臺灣文人詞之濫觴。臺灣文人則包含游宦、本土兩類。本論文就所見文人存詞情形,探討其獨特發展歷程。清領前期詞作多為附詩生成,詞作零星。中期詞作則以游宦文人為主,逐漸累積醞釀。發展至後期,本土文人已具填詞能力,逐漸嶄露成果。本論文又以感事、風土、言情為主軸,探究此間文人詞發展脈絡及其意義。 其次,本論文針對各期文人及其詞作進行析論。前期詞作不多,存錄於方志、雜著中,此期內容以張僊客、施枚、程師愷、黃朝輔、韓必昌、朱景英詞為探討對象。中期已見具詞學根柢之文人,乃以丁紹儀、劉家謀、黃宗彝、唐壎為探討對象。後期文人詞以張景祁、?南英、施士洁為探討對象,其詞又反映臺灣不同背景。本論文針對各文人生平背景、赴臺離臺行跡、學詞經歷,加以考論,並探討此中與臺灣相關詞作,並以詞學角度析論其填詞習慣及特色。 本論文亦重新探究臺灣詞發展之影響因素,並省思其背後意義。同時藉由借鑒域外詞學發展之不易,表達對傳統文學遺產之重視,進而說明清領時期臺灣文人詞之價值與意義。當時文人詞既反映文人心聲,又因紀寫臺灣主題而彰顯臺灣之獨特;就文學傳承基礎論之,清領時期之文人詞實具有不可忽視之意義。 本論文著重於文史考證及詞學析論,試圖就前人研究再作訂補,期能為清代詞學、臺灣古典文學提供更完整之面向。
獎項日期 | 2020 |
---|
原文 | English |
---|
監督員 | Wei-Yung Wang (Supervisor) |
---|
A study of Ci-poetry in Taiwan in th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仲南, ?. (Author). 2020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