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Landscape Preference in Historic Districts Through Social Media Data - A Case Study of Fucheng Historical Streets

論文翻譯標題: 透過社群媒體數據探討歷史街區景觀偏好之研究—以府城歷史街道為例
  • 羅 唯瑄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

摘要

隨著Web2 0的出現,社群媒體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改變了人們的旅遊習慣,逐漸成為蒐集旅遊資訊與靈感的來源。府城歷史街區一直以來都是臺灣旅遊的重點區域,然而,受到旅遊活動與商業發展的影響,大量新式建築造成歷史街區景觀風貌的威脅,城市發展與保存的議題更不斷浮現。國際上為了解決都市保存與發展間平衡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11年通過《關於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建議書》,提出「歷史性城市景觀」,內容強調「整體性保護」、「管理變化」、「公民參與」是歷史景觀保存的重點。社群媒體在歷史街區中不僅扮演著傳播、行銷的工具,更是公民參與或表達的一種管道,使不同利害關係人進行交流,其意見可以做為維持都市保存與發展平衡的參考依據,在歷史景觀保存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此,本研究將以歷史性城市景觀(HUL)理念為出發點,蒐集府城歷史街道社群媒體上共享的地理資訊數據,以Google Cloud Vision評估社群媒體使用者偏好歷史街道的景觀元素與構成,並以其偏好作為大眾美學價值趨勢,再將該美學價值作為原則,協助決策者改善歷史景觀,以形塑具有吸引力的街道景觀,帶動地方的觀光發展。 研究結果發現7種偏好因子中,社群媒體的偏好涵?6種,其結果呈現可作為街道空間的觀光資源潛力。首要的偏好因子為一致性,如與歷史環境相和諧的建築立面、街道氛圍,也最能代表歷史街道的文化意涵;其次偏好生動性、自然性、易讀性,如彩繪牆、藝術品、明顯地空間界定,使景觀元素能藉由顏色或質地對比快速吸引眾人目光,而綠色元素、盆栽能軟化狹窄生硬的街道空間、修飾建築的立面;再者為複雜性、神秘性,歷史街道保有多個時代的建築特色,以及清代留下的城市紋理,巷弄空間狹窄,且寬度不一,可以透過象徵性的入口意象,引導觀賞者進入空間中探勘景觀。然而,現代化較不受社群媒體使用者偏好,因此建議能將現代化的設施物藉由材質或形態改變融入環境中,使歷史街道環境更為和諧。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特性及偏好結果進行現況景觀管制的檢視,得知現況景觀管制仍有不足之處。在參考日本修景的操作模式與基準後,建議相似的歷史街道可藉由改善建築外觀設計、強化附加物的管制規範,以及街道綠化措施,以增加空間吸引力。
獎項日期2020
原文English
監督員Hsien-Hsin Cheng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