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Chlorination and Electrical Current Induced Failure Mechanism of Fine Au/Pd-Coated Cu wires

論文翻譯標題: 鍍金鈀層精細銅導線氯化及通電破壞機制研究
  • 張 哲豪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

摘要

近年來,在金價持續上漲的影響下,電子封裝產業逐漸以銅基與銀基導線作為替代金導線的材料。銀線易與環境中的氧、硫、氯反應,造成濕氣腐蝕。此外,銀線易在界面形成過厚且硬脆的Ag2Al與Ag3Al等介金屬化合物,除了增加阻抗外,硬脆性也會造成接合可靠度下降。同時,銀線經過長時間使用會有嚴重的電遷移問題,導致電阻提高與機械性質劣化,甚至斷裂。本研究以銅基導線為主要材料,並將鍍鈀銅線表面電鍍一層厚度約10 nm的金薄層,製成18 μm電鍍金鈀層銅導線 (Au/Pd-Coated Cu wires APCC wire)以有效增加銅線抗腐蝕性及改善銅線易氧化缺點,並藉由氯化與通電循環試驗,探討線材在實際應用中的可靠度問題,同時以三種不同晶粒徑之線材,探討晶粒尺寸在試驗中之效應,並分析其劣化機制。 氯化試驗方面,APCC導線會在長時間氯化後於表面生成細微孔洞,機械性質方面,由於表面孔洞會造成拉伸強度與延性下降,最終導致線材發生脆性破裂;電性方面,則因氯化僅於表面生成細小孔洞,故對電子之主要通路影響不大,並無明顯電阻上升。在銲點部份,第一銲點在較短的氯化時間便會從接合面處剝落,主要機制是氯離子侵蝕鋁墊,並露出底部矽基板。 通電循環試驗部份,在不同循環次數下,導線表面會產生氧化銅丘;隨著次數增加,氧化銅丘會成長為氧化銅層,並全面性包覆銅線材;最終氧化銅層上會長出奈米銅線並與線材剝離。同時,導線晶粒受通電所誘發之焦耳熱效應影響,隨著循環次數增加而逐漸上升,線徑也因銅原子擴散至表面產生氧化而逐漸縮小。當晶粒成長至線徑大小時,由於該位置強度較低,造成線材因通電循環所產生的疲勞效應而斷裂失效。APCC導線由於鍍層作用,確能有效提高線材的抗氯化能力,並針對線材與銲點進行解析,了解其氯化後之劣化機制;通電循環部份則解析不同循環次數下,微觀組織的演變與失效機制,相關成果可提供線材封裝應用製程參考。
獎項日期2020
原文English
監督員Fei-Yi Hung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