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宜居問題,並不在意識或思想層面,而是在於實踐方法,意識與行動必須有效連結。而戰術性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似乎展示了一條通往宜居街道的新途徑。它運用小規模、低成本、實驗性的短期活動,建立群眾意識,發展利益關係人間的信任,並創造長期變化。若解讀其在都市中的作用與意義,則顯現事件可能從質疑現況開始,鬆動既定狀態、產生思想和實踐的流動性,而探索新可能或開闢新方向。 本研究運用案例研究法,探討美國都市案例的成?途徑為何,包括舊金山的PARK(ing)案例、紐約的honku案例以及達拉斯的Better Block案例,分別面對公共空間、居住環境以及衰敗街區中的不同宜居街道議題,都成?扭轉了地區的命運從而實現宜居街道。再討論面對相仿議題的台南案例,包括好望角計畫、烏?巷以及正興街等案例,以美國及台南案例兩者所展現的發展特性,在不同都市環境背景下,探討其共通性、相異性,以提出對台南的啟發。 研究發現美國案例的成?途徑,在於「運用介入行動特性喚起共鳴或轉變觀點」、「傳播與集結群眾意識及力量」、「群起行動引發政府回應」,此三件事的連結。而途徑背後所展現的關鍵性意義,也為台南帶來啟發,包括議題、行動、群眾意識等方面。
Achieving Livable Streets by Interventions: Cases in American Cities and Tainan
傑蘭, 尤. (Author). 2020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