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ying Physiographic drainage inundation model to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System-Donggangxi Watershed

論文翻譯標題: 地文性淹排水模式在水系風險評估上之應用研究-以東港溪流域為例
  • 林 必恭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

摘要

水利建造物檢查方式是針對建造物及相關保護工是否受損,預防颱風豪雨發生時水利構造物損壞而致災,但因範圍廣大僅能以人力方式巡查,而無法隨時全面性的完整檢視構造物是否已有掏空、沉陷等無法以肉眼立刻發現之可能已損壞之構造物,防範災害的發生。因此導入風險管理之觀念,以風險評估方式管理流域,了解可能致災原因,擬定並提出風險因應對策建議,以達減低災害發生的目標,並做為後續河堤管理、維護相關工作推動參考依據。本研究以東港溪流域之風險評估為例,引用描述東港溪流域之風險評估資料,並以歷史事件之降雨致災區域進行比較。 以往實務上風險評估是以危險度x脆弱度=風險度,進而判定流域內各區域之風險度,以訂定各區域之風險程度。其中與淹水頻率相關之參數,是以HEC-RAS方式進行50年洪水頻率分析是否溢堤進行危險因子之判定。經比較歷史事件之淹水區域,得知以HEC-RAS模擬之危險因子,進行風險評估之風險度,與歷史事件之淹水區域尚有出入。 爰此,本研究根據Tsai et al (1997) Yang et al (1998) Wong et al (2004) and Tsai et al (2007)等人所建立的“地文性淹排水模式”(PHD)模型 ,針對東港溪流域進行模擬。分別將HEC-RAS「洪水位與現況堤防高」與「PHD模擬淹水大於0 5m」作為危險度因子進行風險度的評估,再與豪雨事件之淹水區域比對。 由屏東縣政府建置的防災地圖。地圖中的易淹水區域範圍,與「地文性淹排水模式」模擬Q50之淹水區域有相似處,而0809豪雨事件中,流域內之雨量站紀錄之降雨強度介於Q25至Q50之間,該事件的淹水調查結果範圍,與「地文性淹排水模式」模擬結果相似。 HEC-RAS模擬結果,是針對洪水是否將溢淹堤防。作為風險評估因子時,無法評估因長時間之強降雨導致之淹水。而「地文性淹排水模式」可進行淹水區域的模擬,因此將「地文性淹排水模式」於風險評估作為風險評估因子,可更精確的對於各區域的風險程度進行更為精確的判斷。
獎項日期2021
原文English
監督員Jan-Mou Leu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