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都市化進程,建成地區逐漸取代農地、林地等土地,致不透水鋪面比例增加,原具有洪水涵容?能之土地大幅減少,使得降雨逕流過程中雨水入滲比率減少、地表逕流量增加,導致水患風險上升。由於土地使用及覆?類型差異將直接影響降雨事件發生時雨水滲透性及地表逕流之形成,其中農業使用土地之土壤性質條件等因素,使其相較被不透水面披覆之建築使用土地有較佳滲透性,顯示農地不僅有糧食生產?能,亦具有洪水調節的?能。 然而臺灣的土地政策過去偏向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決策思維,以釋出農地之方式滿足用地需求,在都市化的驅動下,經濟價值相對低的農地往往遭到取代,導致近年農地大量流失。因此若能夠於空間規劃時先行指認地區防洪的戰略區位,並對這些土地使用進行干預,將可有效降低因地文特性改變對水文環境之衝擊。而過去土地使用對水患影響之相關研究,大多僅涵?都市尺度,較少討論都市外圍農地對淹水之影響。 為瞭解農地對淹水潛勢之影響,農地轉用為建地是否會加劇淹水潛勢,並探討農地總量是否影響該地區之淹水特性,本研究應用地文性淹排水模式,模擬農地轉用為建地前後,對研究區淹水特性之影響,並評估農地總量與洪水量之間的相關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農地轉用後淹水深度、淹水面積及總洪水量皆會增加,使得研究區對洪水之涵容程度降低,其中淹水面積受農地轉用之影響顯著,顯示隨著雨量增加,農地轉用將導致淹水災情擴大;而農地轉用為建地後,將影響淹水延時,使洪峰時間將提早到達,且淹水時間加長。透過相關性分析可知,農地面積變化量與洪水變化量具有顯著相關性,顯示當地農地面積減少,將導致洪水量增加。本研究以量化方法揭示農地對防洪之重要性,未來於土地實務規劃應更加重視農地對減災之潛在效益。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Land on Flood Potential —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Coastal Basins
鈺昕, 王. (Author). 2021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