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長期有機農法試驗始於1988年,原始試驗目標著重於比較2種輪作系統(基於不同的輪作作物組合而有2種輪作系統,自2004年後R1:水旱田輪作;R2:旱田輪作),與3種施肥方式(OF:有機質肥料、IF:折衷肥料、CF:化學肥料),對於土壤性質與作物產量的影響。本論文主要探討不同輪作及施肥方式對於土壤微生物及甜玉米的產量的影響。 首先,多樣化的土壤微生物族群是永續農業的重要決定因子,豐富的微生物多樣性具備廣泛改善土壤健康特質,可促進經濟作物的生長。因此在本節中,主要針對水旱田輪作對於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益處及特定微生物表現情形進行研究。我們在25年長期維護的試驗田區進行土壤採樣,利用次世代定序技術獲得微生物相大數據,再以新的豐度(novel enrichment)及共同發生(co-occurrence)分析方法對微生物相進行多因子試驗(3種施肥方式結合2種輪作系統)。我們首先發現不同輪作方式影響土壤微生物相組成大於不同施肥方式的證據。水旱田輪作較旱田輪作可明顯增加微生物多樣性,且不論是施用有機質肥料、化學肥料或折衷肥料均是如此。此外,施用有機質肥料的土壤與水旱田輪作的土壤其特定優勢細菌相的組成極為相似,比化學肥料土壤與水旱田輪作土壤的菌相還要相似。此結果暗示,如果化學肥料的施用是必要的,則水旱田輪作對於永續農業來說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有趣的是,盆栽試驗驗證了新的分析方式的預測結果,顯示微生物多樣性越高與特定微生物的組成均與增加作物病害抗性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因此,水旱田輪作對於促進微生物多樣性與特性微生物組成具有優異性,對於永續農業來說可以維持土壤的健康。 最後,氣候變遷影響全球作物生產在過去10年間極為明顯,探討不同施肥條件下對於作物生產的穩定性,及對於永續農業來說均是相當重要的議題。本節的目標主要是探討不同施肥方式與氣候變化對於南台灣甜玉米產量穩定之影響。在同樣的試驗田中,我們調查2009年至2018年的甜玉米產量,我們發現不同施肥方式的確影響新鮮甜玉米的經濟產量,例如:產量在有機質肥料區略為上升,但於化學肥料(p = 0 0001)與折衷肥料區(p = 0 0061)卻明顯下降。因此,基於這10年的觀察紀錄,我們也同時探討不同施肥方式、氣候變化及土壤性質與玉米產量的關聯性。藉由線性複回歸方程式及回歸樹(regression tree)分析,結果均顯示甜玉米平均穗重與相對濕度之間存在明顯負相關性,尤其在化學肥料處理區。在本研究中,我們首次指出化學肥料相對於有機質肥料及折衷肥料處理,在相對濕度變化的加乘影響下,其產量韌性表現是最低的。因此,無論是使用慣行農法或是純有機栽種,化學肥料對於永續農業來說都是最壞的選擇。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on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yields of sweet corn
秉賦, 侯. (Author). 2020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